编前:炎炎夏日,又到了吃瓜的季节。随着气温升高,逐步占领冰箱的西瓜、甜瓜,成为广大“吃瓜群众”必备的灵魂水果。
香甜多汁的瓜果,不仅是现代人的心头好,还曾俘获古人们的味蕾。想想假若穿越到古代,坐于珠帘之下,身侧放着瓜果点心,轻摇小扇,仰看明月皎洁,此情此景,何其妙也。今天的《史话》就来玩个穿越,看看在古代“吃瓜群众”都吃什么瓜。
2000年前的侯爷
吃瓜不吐籽
假如你身处秦汉或之前,那大概率会吃到甜瓜。
甜瓜是中国的本土物种,栽培和食用的历史非常悠久,位于浙江省湖州市的钱山漾遗址(距今约4400年—4200年)就出土了甜瓜种子两粒。
而后在马王堆汉墓、海昏侯墓等汉墓中也出土了大量的甜瓜子。
其中,2021年,考古人员从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墓葬中,提取到了稻、粟、麻、甜瓜和梅等植物遗存。结合考古人员2015年底在刘贺遗骸腹部位置发现的甜瓜子,印证了这位侯爷的一大饮食习惯——爱吃甜瓜瓤,但不爱吐籽。
“甜瓜吃法不一样,有人会将瓤掏空再吃,有人爱吃瓤又嫌吐籽麻烦。刘贺属于后者。”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蒋洪恩教授说,与刘贺有着类似饮食习惯的还有马王堆一号墓的辛追夫人。二人遗骸的腹部位置均发现了甜瓜子,这说明在死前不久还吃过甜瓜,可见西汉时期江南地区贵族对甜瓜食用的普遍。
孟浩然爱吃的“五色瓜”
到底是个什么瓜?
唐朝人也爱吃瓜,常以瓜入诗,比如,孟浩然在《南山下与老圃期种瓜》中写道:“不种千株橘,唯资五色瓜。”宁可舍弃千株橘,也要得到一颗甜瓜,让孟浩然这么着迷的“五色瓜”,到底是什么瓜?
西晋诗人陆机在《瓜赋》中,详细描述了五色瓜的形状及口感:“气洪细而俱芬,体修短而必圆,芳郁烈其充堂……”从味道和气味中,不难推断五色瓜与甜瓜极为相似。
据《唐六典·膳部》记载,五品以上的京官,每日都能得到几颗甜瓜的供给,皇帝五月避暑华池,也要“进膳甘瓜”,可见当时的皇室对甜瓜极为偏爱。
用温泉种反季节瓜果
唐朝已实现“吃瓜自由”
温泉种植技术的发展,还让热爱美食的唐朝人,实现了“吃瓜自由”。
为满足一年四季都有甜瓜可吃的愿望,朝廷专门设置了温汤监,利用骊山一带的温泉,冬春栽种甜瓜,得以先时而熟,确保甜瓜的供应不断。
唐代诗人王建在《宫前早春》中写道:“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
当然,温泉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也不是处处都有。其他地方的人冬天想吃甜瓜了怎么办?
身为优秀的吃瓜群众,爱吃瓜,也能种瓜。虽然唐朝没有塑料布,只要能生火,照样可以搞温室栽培。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十九年十一月,刚好冬季,易州司马向唐太宗进献了新鲜的蔬果,正是当地百姓烧火坑,在避风避寒的屋棚里种植的反季节品种。
西瓜从何而来
曾是难解之谜
酷暑难耐的夏天,当然少不了西瓜。据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总产量占全世界的70%,而这些西瓜又几乎被中国人自己吃光。
不过,中国人吃西瓜的历史,可能要从五代时期才开始。
对于西瓜的身世,曾有很多争议。主要观点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国产瓜”学派,认为西瓜是中国原生物种;另一种是“进口瓜”学派,认为西瓜原产地在非洲。
“国产瓜”学派,从中国古代传说和古文献中寻找依据。有一神话传说,西瓜是神农“尝百草”时发现的,原名“稀瓜”,后讹传成了“西瓜”;再者,《诗经·豳(bīn)风》的《七月》一诗中有“七月食瓜”的说法。但“稀瓜”和“七月食瓜”中所说“瓜”,是不是现代的西瓜?并无实物和信史能够证明之。
如果西瓜原产于非洲,那么是何时引入中国的?持“进口瓜”观点的学者对此也有分歧,有“汉代说”“南北朝说”“五代说”等。
其中,“五代说”最为广泛,也是主流观点,其依据来自信史。
宋代欧阳修主编的《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中,第一次出现了“西瓜”这个词。公元947年,后晋胡峤作为宣武军节度使萧翰掌书记随入契丹,曾被契丹人扣押了七年才回中原。他在《陷虏记》中叙述了在契丹的见闻,“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他在走过一片山地后,看到了众人都在食用一种其在汉地从未见过的水果,这种水果源自西北的回鹘部落,契丹破回鹘部落后得到了它的种子,用牛粪覆盖住种子种植,果实口感甘甜,外形如同冬瓜一样大。可以看出,早在五代时期,西瓜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了。
如今农学界比较认可的结论是西瓜原产于热带非洲,四千年前就已在埃及种植,三千年前传入希腊,公元初传入罗马,随后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带。而中国最早应于五代时期引入西瓜。
最早的“吃瓜”画面
出现在辽代墓葬壁画上
而目前已知的古人最早“吃西瓜”的场面,出现在内蒙古一处辽代墓葬壁画上。
“西瓜”出现在墓主人“宴饮图”中,在墓主人身前的砖砌浮雕黑色方桌上,放有两盘水果,一竹编式浅盘内放有石榴、桃子和枣子等水果,另一黑色圆盘内赫然放着3个大西瓜。
从这幅壁画上可以看出,当时契丹贵族(墓主人)的生活方式是相当讲究的,食用果品丰盛。这种情况,与《辽史》中所记载的契丹皇家、贵族喜欢用水果佐饮的饮食时尚,是吻合的。
据考证,此墓筑于辽圣宗耶律隆绪太平六、七年(公元1026、1027年)间。也就是说,这3个“西瓜”距今已近千年了,是迄今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发现最早的3个“西瓜”。
普通百姓能吃上西瓜
要感谢南宋一位官员
西瓜在早年属贵族的夏季消费品,那么,普通老百姓从什么时候开始吃上西瓜的?这要感谢一位名叫洪皓的南宋官员。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深受宋高宗赵构赏识和信任的洪皓临危受命,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出使金国,希望求得宋金和平,迎回被掳的徽、钦二帝。但不想他被金人扣留长达15年之久,直到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才得以回到南宋。
回来时,洪皓带回了金人种植的西瓜种子,最早种植于皇家特供菜园中,从此江南有了西瓜。
在此以后,有关西瓜的说法,开始频现于南宋文人的笔端。如,范成大《西瓜园》中的“年来处处食西瓜”,方回《秋大热上七里滩》诗中的“西瓜足解渴”……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推知,西瓜在南宋已不是贵族消费品,当时普通老百姓也已吃上西瓜。
至元代,西瓜栽培技术已经很成熟。元朝初年的《农桑辑要》最早记载了西瓜栽培技术,当时已有重约30斤的巨型西瓜出产。
对于冰镇西瓜
古人也很有追求
在没有冰箱的时代,古人没有放弃对于冰镇西瓜的追求。明清时期,百姓会将西瓜浸泡在水井中拔凉后再食用,大户人家则购买碎冰来给西瓜降温,与现代吃法无异。
而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古人也有物尽其用的智慧。慈禧太后以瓜皮作盅,放入莲子、鸡丁,隔水温火炖煮一小时,就有了西瓜盅的吃法。而寻常百姓家则将瓜皮炒之、腌之、酱之,各得其趣。
□知多一点
这些大名鼎鼎的瓜
它们的“科长”竟是葫芦
从植物学上讲,瓜类大多属于葫芦科。苦瓜、西瓜和黄瓜均为葫芦科,既算瓜又算葫芦。原来,这些大名鼎鼎的“瓜”,它们的“科长”竟是个葫芦。
黄瓜又称胡瓜,在西汉时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隋炀帝忌胡人,乃至下令把胡瓜改为黄瓜。
而苦瓜又称锦荔枝,不迟于宋代传入我国,元代时已经在北京地区引入栽培,明清之际成为夏季常蔬。
所以,论起来,葫芦才是根正苗红的瓜。早在7000年前新石器时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河南新郑裴李岗的遗址中就已发现葫芦的遗存。
(本版稿件综合央视、新华网、北京晚报、大众日报、新民晚报、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