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文 林良标/图
惠安崇武半岛最东端的大岞村,三面环海,文化底蕴深厚,除了人们所熟知的惠女服饰、滨海渔港外,这里的“岞山八景”也同样闻名遐迩。其中,被称为“惠安第一景”的“龙喉吼烟”,以奇特的自然景观、文人诗家的摩崖石刻,使小渔村独放异彩。
6月12日,海都记者来此探访。
岞山龙喉岩
明朝进士镌刻岩联
当日下午,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崇武城外东北3.5千米濒海处的岞山。
眼前的岞山,由东岞山、西岞山两山夹一小海湾组成。西岞山主峰只百余米高,这里有一块巨石,为龙喉岩,下面海浪涛天,不断拍打着岩石,云蒸霞蔚,形成“惊涛拍岸、乱石崩云”的奇观。
随后,记者来到巨石下,沿西面的一条小径向上步行,“龙喉”的形象,逐渐逼真。“龙喉”处堆积有一些砂石,据称底下是一条通道,海浪冲击或下雨时,“龙头”就会从此处冒起烟雾,这也是“龙喉晓烟”的来历。
“龙喉吼烟”是众多游客来小岞游玩时最流连忘返的胜地,不仅在于其奇特的自然景观,主要是这里还记述着古城史事的文人诗家摩崖石刻,淋漓尽致地揭示出龙喉岩的雄伟气势。
不一会儿,一对岩联映入记者眼帘:“嘘吸沧溟涵地脉,吐吞日月镇天池。”岩洞口竖壁题写着“卓峰戴一俊”。据悉,石壁上镌刻的这些文字,出自明朝嘉靖三十二年进士戴一俊之手。他是惠安崇武城人,曾授南京刑部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出知浙江温州府,升广东按察司副使,“卓峰”是他的号。
“‘龙喉吼烟’东临海湾,每年三四月,这里就会弥漫大量雾气,从海湾到龙喉岩到整座西岞山,恰似从‘龙喉’吼出‘烟云’,使西岞山如龙翔云海,堪称奇胜。”大岞村村民蒋先生介绍道。“龙喉吼烟”是他们儿时玩耍的好去处,眼下也吸引着许多年轻人来这里打卡泡茶,很是惬意。
惠安第一景
游龙喉观潮起潮落
“龙喉吼烟”,明清时期就被称为“惠安第一景”。
古时,外来的文官武将学者墨客往往都要到此一游,留下诗词甚多,现在还能在周边看到一些赋诗的摩崖镌刻。
其中有《万历甲寅秋千户侯黄慰绚、徐梦阳、祖镰、朱孔阳、胡埏偕予乔远门生陈敬法、祖烶、倪九云游龙喉赋此》诗,倪九云七律一首,祖烶七绝一首。
有隆庆己巳任泉州府同知的丁一中《秋日督师崇武城登岞山龙岩观后作》诗,七律两首。该诗落款“大明隆庆己巳,奉政大夫温陵郡丞前司徒郎,丹阳少鹤一中书。同游者昭勇将军欧阳枢,庠生……也”等。
相传,龙头下曾有一条考生必经之路。当时,有恶龙兴风作浪,祸害考生,上天震怒,雷霆劈下,将恶龙劈成三段,就成了今天的巨石模样。“龙喉”还有条通道可以通至西岞山,长达有2公里左右。现入口已经被砂石堵住,无法进入。
如今站在“龙嘴”上,可以观看潮起潮落。在岞山东西两山间有个簸箕湾,春夏季节,可在此观赏崇武最美的海上日出,俯瞰波光粼粼的海面,感受身与心的放松。
从“龙喉吐烟”望去,海滩平坦如席,傍晚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显得特别恬静安谧,时不时还能见到戴黄斗笠、花头巾、银腰带,穿短上衣、宽筒裤的惠安女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