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第MA07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拼完成绩拼颜值,整容日益低龄化背后

究竟谁在贩卖“容貌焦虑”?

N北京晚报 法治日报 中国经济周刊

拼完成绩拼颜值。高考刚刚结束,期待成绩之余,“提升颜值”的氛围开始悄然酝酿,高考生们成了其中的主力军。

有调查显示,如今每到寒暑假、毕业季,都会出现学生扎堆整容的现象,而且整形出现低龄化趋势。对此,专家建议,青少年应当调整自己对美的认知,正确认识美。年轻人即便要整形,也不要去做一些有损健康的手术。

现象

火热“整形季”

记者看到,一些医美App上的“医美狂欢节”“夏日轻松瘦”等花式营销,令人目不暇接。打开社交平台,各类美容整形推广测评、笔记等随处可见,纷纷呼吁考生利用三个月的超长假期,以更完美的个人形象迎来新阶段。

待高考成绩公布后,不少机构还会掀起一波围绕“分数”的玩法。例如凭高考分数来院做整形手术,1分膨胀3倍,现场抵扣费用。

“最近咨询量上涨很明显”,北京朝阳一家医疗美容机构的整形顾问介绍,每年暑假都是整形旺季。“高考出分那会儿会达到高峰。”

北京一家整形外科三级甲等专科医院的医生告诉记者,近年来,每年暑假都会迎来一批学生族,眼、鼻、唇等是他们的常规咨询项目,从前女孩多,现在男孩、女孩都有。

故意弱化潜在风险

一些美容机构花式营销的背后,却存在故意弱化潜在风险的情况。

记者发现,在介绍相关项目时,有些美容机构工作人员会倾向使用“很简单、恢复很快”“微创,什么都不影响”等表述吸引顾客。

以埋线双眼皮为例,一家机构的医美顾问称,除了感觉微微有点紧绷,三五天效果就恢复得很自然了。网络上,机构和医美博主等,也常宣讲微整形、轻医美等概念,无形中弱化相关操作的潜在风险。

而在黑猫投诉平台,“求美”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的消费者在美甲美睫店办理充值会员卡,种完睫毛当天,眼角膜发炎导致眼睛无法睁开;有的通过医美平台购买机构项目,注射玻尿酸后右侧鼻基底肿痛,去公立三甲医院整形外科,医生查出注射层次不对……

提醒

“动刀”前要确认资质

三天学会整形、宾馆里做手术……医美行业发展的同时,医疗事故层出不穷。去年1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医疗美容领域消费提示。从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每年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5年间增长近14倍。北京市朝阳法院梳理医疗美容纠纷案件发现,虚假宣传、非法行医是涉诉医美机构的两大突出问题。

除了“动刀”,近年来以“打针”为代表的各类微整形、轻医美项目走俏,但微整形绝不等于微风险。没有资质的机构人员对血管走向不了解,将填充类药物注射到血管里,可能会造成血管栓塞、坏死、视力受损甚至失明。

消费者应尽量选择三甲医院整形科室就诊,如果选择医美机构,接受手术前务必确认机构和医生相关资质。按规定,一家正规整形机构所有从事美容操作的行医人员,需具备医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证、职称证以及美容主诊医师备案,即“三证一备案”。消费者可登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输入医生姓名和所在医疗机构,查询该医生相关信息。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医务处处长王永前建议,年轻人不要去做一些有损健康的手术,“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对美的认知”。

□新闻延伸

整形日益低龄化 背后推手到底是谁?

新氧数据颜究院此前发布的《2021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2019—2021年,25岁及以下人群是医美消费的绝对主力。另据《更美2021医美行业白皮书》,“95后”“00后”整体占据医美消费市场的54%,其中“00后”占比已经达到19%。

“励志”文案营销泛滥 青少年易被误导

整形已呈低龄化趋势。“近年来,暑假前来咨询整形的学生不少,年龄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了十几岁的初中生。”毕业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从事十多年整形工作的王亮认为,面对青少年整形这件事要谨慎,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合理选择一些整形项目,让一些孩子改变先天缺陷,重拾自信,对他们的人生是有益的。但如果就诊者年龄太小,她和同事都会婉拒。

整形日益低龄化,原因何在?在王亮看来,一些美图与励志文案借助网络营销充斥社交软件时,不少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很容易被误导,被畸形的审美观带偏。

“对于‘00后’尤其是未成年人来说,很难分清到底是广告催眠,还是自己需要。”心理咨询师朱晓辉认为,现在互联网上关于小鹿眼、嘟嘟唇、A4腰等的宣传铺天盖地,生活中也充斥着医美广告,都在潜移默化地营造着“容貌焦虑”,让大家的审美趋向于单一化。

以科普形式 暗中为机构引流

不依赖传统媒体打广告,不靠线下渠道揽客,通过在网络社交媒体制造“容貌焦虑”、夸大医美效果,再引流到线下机构。这种套路已成为一些机构的惯用招式。

有业内分析,受商业利益驱动,一种简单粗暴的心理暗示正随着各类网络推文,推送给渴望变美的年轻人群:首先,制造“容貌焦虑”,以“单一审美”推翻“各美其美”,刺激整容消费。其次,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因素作不当关联,以“用半年工资改变自己,漂亮了每一分钟都是运气”等推文,在年轻人中实现“整形种草”。

某医美在线平台的工作人员透露,医美机构在网络上找年轻小博主体验项目,就是拓客的方式之一。对于这样的方式,上述工作人员透露,因为这个方向变现快,很多网红在往医美博主转型,而他们就是全国各大医美机构的渠道,以科普的形式暗中为机构引流。

□声音

应严格限制未成年人医美项目

今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就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规范和促进医疗美容行业发展提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

而针对整形日益低龄化趋势,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未成年人因为阅历不足更容易上当受骗,今后应在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立法中增加禁止性规定,各有关部门应严格限制需经监护人同意的医美项目,履行严格限制性程序和条件,并开展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建议,青少年应当调整自己对美的认知,正确认识美,充分意识到人的魅力最终来源并不是美貌,而应该努力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