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据福建日报
6月7日至9日,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这是全国总工会首次举办数字经济领域技能大赛。
大赛设置焊接设备操作工——机器人、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员、无人机操作员3个工种,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支代表队的264名选手参加决赛。福建选手陈照春、王小颖、陈尉分获焊接设备操作工——机器人、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员、无人机操作员工种的个人第一名,福建代表队荣获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员工种和无人机操作员工种的团体第一及团体总分第一名,比赛总成绩名列全国榜首。
骄人成绩的背后,是我省培养数字工匠、推动数字福建建设的持续努力。
服务数字经济:首创数字工匠技能大赛
“能拿第一名,要感谢公司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备赛条件,特别是为我们配备了非常有实力的指导老师。”获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员工种冠军的中建海峡职工、“90后”姑娘王小颖说,她要感谢的指导老师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昆。
杨昆曾在全省BIM竞赛中获得第一名,是中建海峡“杨昆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此次决赛,杨昆担任BIM场地经理,负责赛场搭建,亲眼看到弟子们在场上的精彩表现。杨昆介绍,近几年中建海峡新进员工100%要接受BIM技术培训。如此好的学习氛围,为中建海峡输送的选手在此次决赛BIM技术员个人项目中拿到冠军提供了强大支撑。
2022年,我省数字经济规模达2.6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七。去年1月,为加速推动数字经济领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福建省总工会在全国率先启动首届数字工匠技能大赛。大赛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主攻方向,创新推出“五级竞赛层次+五大竞赛拓展+五项保障措施”的数字经济竞赛模式,坚持以赛赋能、以赛育人、以赛促赛。通过竞赛,我省选树了一批数字工匠,激励更多数字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更好推动新时代数字福建建设。
发展数字经济:首设“工匠学院”
“有了机器人,不仅能将四五个小时的人工焊接作业缩短到二三十分钟,在焊接质量更高的同时,还能解决人工力气不足、易受粉尘污染等问题。此次大赛让更多人看到焊接产业转型的必要,也对我提出了新课题。作为科研人员,要在自动化应用上取得突破,就必须通过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来自福州的选手陈照春说。
经过20多年发展,数字福建建设在福州市6区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数字产业发展格局——鼓楼区依托福州软件园,全力培育和发展5G产业、软件产业;台江区重点培育互联网零售与区块链产业发展,通过扩大新型零售业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仓山区数字经济发展以智能产业为主攻方向,构建人工智能、北斗应用等5大产业生态链条;晋安区重点发展光电产业,通过提升数字资源平台服务能力,加快构建以数字技术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马尾区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工业互联网,全力打造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园区;长乐区依托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重点发展区块链、大数据、健康医疗等产业。福州市数字经济规模从2018年的280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超6100亿元,占GDP比重从36%提高到超50%,规模和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发展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是关键。2020年6月,福州市总工会与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办的“福州工匠学院”正式揭牌,这是我省首个工匠学院。学院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旨,充分发挥工会和院校双方资源优势,探索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新时代工匠培养新模式,共同致力于提升职工学历、孵化拔尖技能型人才、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推进福州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撑。
做强数字福建:加强数字工匠队伍建设
在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现场,装水、起飞、运水、倒水,多人多机协同精准运输是无人机操作员比赛中最具挑战的环节。在激烈的比拼中,福建代表队选手包揽了个人项目前四名和团体第一名。
冠军是来自漳州的30岁电力人陈尉。“我们平常练的比的都不比全国赛简单,福建队一直以来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陈尉说,他在省赛成绩是二等奖,大赛让他们更有职业自信,更有自豪感。
为破解高质量、高素质劳动力短缺的结构性矛盾,我省各级工会立足数字经济发展实际,实施“数字工匠赋能提升行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促进“数字经济”与“匠人匠心”融合发展,把竞赛活动与技能评定、晋级晋升结合起来,积极通过竞赛选树一批数字工匠,带动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推动我省高素质数字工匠人才队伍建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相关部门将以此次全国大赛为契机,进一步激活完善产业工人的学习教育体系和技能竞赛体系,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扩大技能技术人才队伍规模,为推动数字技术更好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数字福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