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焦点 上一版   

花天价让爱宠复活?

“克隆宠物”话题走进公众视野,也引发相关争议

N科技日报

有些陪伴,注定不能长久。面对爱宠的离去,有人选择花钱克隆,让爱宠“复活”。

“女子花25万元成功克隆去世宠物狗”“上海奶奶花18万克隆宠物”……近年来,类似新闻频上热搜,让“克隆宠物”的话题走进公众视野。只不过,当克隆技术进入了商业化应用,克隆宠物带给人们的,除了“天价”的花费,还有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近年来,如何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并将克隆宠物纳入全流程监管,已经成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命题。

宠物主人花费巨资

与逝去爱宠再续前缘

最后的告别,是在北京一家宠物医院。当天晚上,历经三次抢救,“公猫”还是走了,前前后后,花了近10万元的医疗费。

15岁的“公猫”是刘兴(化名)收养的一只土猫,当初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它“孬名好养活”。在刘兴的心里,“公猫”早就变成家人,即便手头最拮据的时候,刘兴也要优先保障“公猫”每周两次享受它喜欢的美食。

天冷了,“公猫”会躲进被窝里,蜷缩在她的身上。刘兴说,那种陪伴带来的温暖,就像黑夜之中的灯光,给了她莫大的安慰。而随着“公猫”的离去,刘兴的心好像一下子被掏空了。

所幸,有克隆技术。刘兴提前联系了宠物克隆公司,让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宠物医院。从皮肤采样到细胞培育,步步揪心。刘兴紧张万分,因为她知道,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会导致功亏一篑。

遗憾的是,前两轮克隆,都以代孕母猫的流产而告终。尽管宠物克隆公司一再表明,有条纹、斑块和斑点的克隆动物,即使超过99.9%基因相同,外观上依然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当刘兴第一眼看到“复活”的“公猫”时,几乎喜极而泣:“像!太像了!这种感觉,就像亲人离开后又重新回到你的身边。”

此时,距离刘兴的“公猫”离世,已经将近一年了。为了“公猫”的“复活”,刘兴花费了13.8万元,这还是优惠价。在刘兴看来,自己几十万元的年薪,完全承担得起这样的花费。

艾瑞咨询和京东健康数据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宠物健康消费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宠物消费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2年市场规模约为3117亿元,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达3924亿元,其中二线以上城市的21岁—30岁年轻群体是宠物健康消费的主力军。

近年来,一种叫“宠物丧失综合征”的现象被心理学界所重视。据称,一旦宠物去世,60%的宠物主人会进入极度悲伤的状态,严重的甚至会失去生活的勇气。而克隆宠物,能帮助他们从痛苦的情绪中走出来。宠物克隆机构对外声称,克隆宠物是“让爱宠回归”“永不说再见”。在一些电商平台,动辄几十万元一只的克隆宠物,撩拨着大众敏感的神经,也为克隆技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藏在深闺的诺奖技术

因克隆羊“多莉”举世皆知

业内专家介绍,克隆实际上是“体细胞克隆”的简称,也叫“体细胞核移植”,本质上是一种“复制”技术,因此有人形象地把克隆技术比喻为遗传基因的“搬运工”。

从世界上第一例核移植动物“蝾螈”,到世界上第一例体细胞核移植动物“非洲爪蟾”,克隆技术在1935年和2012年两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克隆技术似乎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直到1996年,英国科学家克隆出世界上第一例体细胞核移植哺乳动物,也就是公众所熟知的克隆羊“多莉”,克隆技术才最终得以“举世皆知”,从实验室走向了商业化应用市场。

2017年,我国科学家运用基因编辑和克隆技术,成功培育出第一只国产克隆犬“龙龙”,两年之后,我国第一只国产克隆猫“大蒜”诞生,间接宣告中国突破技术难题,进入了克隆宠物的商业化赛道。

某克隆企业负责人说,尽管克隆不同的物种,技术路线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每个物种的生殖和生理特点不同,注定需要研发不同的技术手段。比如,克隆犬的主要难点之一在于如何获取成熟的卵母细胞。而克隆猫,在提取体细胞时,对组织要求更高,“可以说,每克隆一种宠物,都是一个新的科研课题”。

针对外界关注的克隆宠物价格问题,该负责人表示,克隆宠物的价格,充分考虑了研发和生产成本、市场行情等因素,除了隐形的技术门槛之外,克隆宠物确实需要较多的资源支持,包括高端仪器设备和技术人员等硬性成本。

如今,随着国内一些企业的涌入,克隆宠物的价格似乎也朝“亲民”的方向靠拢。在电商平台上,克隆猫的最低价格,已经从最高峰的几十万元,降到了10万元上下。

拯救濒危野生动物

新科技带来更多可能性

今年“五一”假期,哈尔滨极地公园游人如织,世界首只克隆北极狼“玛雅”以超高人气吸粉无数,这让人看到了克隆技术在拯救濒危物种方面的一缕曙光。

2006年,该公园从加拿大引进两只野生北极狼,“玛雅”是其中的一只。2020年,在“玛雅”步入老年之后,为“留住”老朋友,该公园联手企业,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世界首只克隆北极狼“玛雅”诞生,被外媒视为中国在濒危物种保护方面的一个“里程碑”。

此外,我国还是继美国和阿根廷之后,第三个掌握克隆马技术的国家。这批克隆马里,就有无数国人心目中的传奇——汗血马,一种世界公认的优良马种。其在全世界的总数量也就3000多匹,非常稀少。目前,国内某团队已拥有牛、猪、马和猫等动物的产业级克隆能力。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物种资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点关注,克隆技术为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很大贡献。

争议始终如影相随

监管空白加剧公众焦虑

科学家研究出让人永生的克隆技术,没想到,男主角被成功克隆后,克隆人竟然反过来冒充他的身份并追杀他,一场激烈的战斗由此展开……科幻电影《第六日》里的情节,展现出克隆技术对传统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挑战。

“从全球范围看,克隆人是被禁止的,这也是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高度共识,是不可逾越的红线。”自克隆技术面世以来,在公共舆论场上,关于它的争议始终如影相随。

外界最为关注的是,目前“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是国内唯一能够对克隆宠物行业进行监管的依据,但这个由科技部门颁发的许可证,实际上只是认可了科技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动物实验的资质,并不限定实验用途。也就是说,克隆宠物的特殊性和可能带来的风险,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同时,鉴于克隆宠物本身是整体复制,理论上讲没有产生“新种”并带来危害,因此,国内外都没有相关法规进行禁止。监管的空白,似乎正在加剧公众的焦虑。

“其实,就是要避免以克隆宠物之名来克隆人。”专家建议,通过“报备制”加强风险管控,否则,“法无禁止即可为”。

□观点

“复活”宠物

请三思而后行

N光明网

难以接受宠物离世的事实,希望这份陪伴延续下去,是人之常情。然而克隆宠物绝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养宠人士在冲动决策之前,还需全面了解其运作原理和潜在风险,三思而后行。

第一,克隆并不意味着一比一“复制”。有专家指出,从基因水平来说,克隆宠物更像是不同时间出生的同卵双胞胎,尽管长相类似,但它完全是一个新的生命个体,无法承载原先的感情和记忆。用“复活”宠物的标准去要求它,恐怕不仅会让自己失望,对新生命而言也并不公平。

第二,克隆宠物需要代孕母体,这个过程可能会为其带来不少波折和痛苦。“复活”宠物的喜悦是否应该建立在其他动物的痛苦之上,是必须被正视的问题。

第三,每一个“完美复刻宠物”背后,都可能有着多个无辜生命被牺牲、被抛弃。有科普博主指出,为保证成功率,机构一般都会克隆出多只“替代品”,并选择长相最接近的那只交付到主人手里。而那些没被选中的小动物,要么成为供卵和代孕工具,要么会被直接处理掉。这一残忍的筛选方式,也是很多动物保护人士抵制克隆动物的重要原因。

因此,学会正视失去,是每个养宠人士的必修课。如果真的把宠物当作家人朋友而非陪伴工具,就应该放弃“炮制”替代品的幻想,尊重自然规律,正确面对它们的离开;如果真的热爱动物,尊重生命,也应该放下执念,避免为一己私利而给其他动物带来无尽痛苦。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