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打卡“海创会” 博览新科技

第二十一届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开幕,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在现场展出的“闽投惠安1号”深远海养殖设备(新华社/图)

福州地铁四号线列车模型 (马俊杰/图)

N海都记者 陈逸之 新福建 东南网

6月18日,为期5天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海峡创新项目成果交易会(海创会)在福州开幕。其中,线下海创中心展在福州市高新区双创高新产业孵化基地(又称“海创中心”)举办。记者获悉,本届展览围绕项目、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设置展览4500平方米,主要由院士专家和主宾高校专题展区、企业创新馆、创新成果馆等展区组成。展会上有哪些新成果?有什么又潮又酷的新项目?昨日,记者现场探馆。

福州地铁4号线列车 自动驾驶技术“最高”

科技赋能,创新潮涌。展馆内,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令人目不暇接。

企业创新馆中,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带来的福州地铁4号线列车模型成为展区焦点。记者看到,福州地铁4号线列车外观以榕树为设计元素,源于船政文化的车辆涂装,描绘出轮船迎风破浪勇于前进的画面。

“列车采用最高等级自动驾驶技术,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为4动2拖6辆编组B型地铁列车,最大载客量2062人。”展团负责人告诉记者,列车融合了安全、人文、绿色、智能的设计理念,可适应107个全自动驾驶场景运营组织模式,具备列车自动唤醒、自动发车、精准停车、自动休眠等全自动控制功能,为构建福州现代轨道交通网,推进新型数字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助力综合交通体系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繁育鲍鱼新品种 助力牧耕“蓝色粮仓”

在院士及主宾高校专题馆,不少新兴科研项目成果正在展出。据了解,该展区特邀院士专家和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三所主宾高校展示前沿科研成果,促进产学研用深入合作,助力我省科技创新发展。

厦门大学成果转化主管瞿奂告诉记者,厦门大学海洋学科已有9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此次展览中,厦门大学带来海洋科学领域、能源材料领域、智能制造领域等多领域的科研成果。“我校与我省主要鲍鱼产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开展‘西盘鲍’和‘绿盘鲍’新品种苗种的规模化繁育,经济效益显著。”

瞿奂表示,厦门大学还开展了中国沿海主要花鲈种质资源遗传鉴定工作,完成皱纹盘鲍、双斑东方鲀、大黄鱼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及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助力牧耕“蓝色粮仓”。

空中造楼机 4天就可盖一层楼

厦门安科智能建造集成作业平台是厦门安科自主研发生产的一种可智能控制、全封闭的大型组合式建造装备。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智能建造集成作业平台堪称“空中造楼机”,相比传统爬模施工技术,其可搭载转料桥式航车、电动开合雨棚、喷淋降温设备、墙体模板系统、智能布料机、3D建筑打印设备、建筑各工序机器人等多种专业施工设备,实现全天候和一站式作业,让建造实现自动化、多作业面、流水线建设,可节约人工成本60%,缩短工期40%,减少作业事故95%,4天可盖一层楼。

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展示了“探索二号”科考船,该船只主要用于支持万米载人潜水器作业的母船,同时可用于深海科学考察、深海装备试验。

“探索二号”科考船总长87.2米,型宽18.8米,型深7.4米,最高航速14.2节,满载排水量6700吨,配置两台全回转舵桨和两台艏侧推,采用全电力推进,DP2级动力定位能力,可以有效配合潜水器下潜的位置,及时做出定位的调整变化。其续航力大于15000海里,自持力(中途不补给的情况下,连续在海上活动的最长时间)不低于75天,可同时搭载60名科考队员开展海试任务。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