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梁展豪
高考已落下帷幕,高考成绩也即将公布,报大学、选专业的问题再次受到关注。而大火的“AI”技术也被玩出了新花样,智能报志愿系统层出不穷。那么,AI填志愿真的可靠吗?记者进行了一番了解。
不同“AI填志愿”差别大 动不动要收你钱
在应用商店中搜索“高考志愿”,弹出的数十款软件令人眼花缭乱,不少软件都打出了“海量数据”“轻松报志愿”的旗号,这其中也不乏知名软件。
记者以“福建省应届考生;550分;首选历史;次选地理、思想政治”为填报信息对三款APP进行测试。
所得到的同一高校录取概率完全不同,如华侨大学,三款APP显示的录取概率分别为42%、24%、20%,其中一款还仅能查看到2条学校信息,要查看更多内容需要支付498元升级至VIP。而在上述三个软件的数据结果中,最高概率和最低概率差了22%。
在使用过程中,记者发现,不少软件将“专业选择”“地区选择”等细项功能都设为了付费功能,且还“贴心”地推出了付费的“AI一键填报”功能,号称仅需将高考成绩、批次选择、大学意向、专业意向等内容填写完毕,系统便能通过多维度的算法,结合所收集院校专业近5年的招录数据等进行填写推荐。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购买的页面上往往会出现“AI一键填报功能采用大数据独家算法,推荐仅供参考,请结合自身情况谨慎填报”等文字。
记者采访到一位曾花199元购买“高级卡”的考生家长郑女士,其表示如今不少APP都推出了“AI填报”功能,但是也将其当做了“割韭菜”的工具。“有些软件根本看不到几个有用的信息就要收你钱,不然就不让你继续,很不合理。”
郑女士表示,即使在其购买完付费服务后,也还会出现“限制修改次数”“提示条款”等内容,让其不敢相信软件分析的内容。
数据准确性是关键 “AI填志愿”可参考别全信
在黑猫投诉上,有消费者投诉说:“我高考志愿填报的前六个大学根据AI计算考上概率都在70%以上,结果一个都没录取,最终录取的是我填报的第六个保底的大学,比我高考分数线低了20分的学校。”
一位从事数据分析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AI填志愿的系统需要依赖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资讯来训练AI模型,才能提供较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如果数据质量有误或不完整,其模型就无法准确地生成有效信息。“AI志愿填报软件本身的质量良莠不齐,在让消费者感受到一定的‘贴心服务’后就会引出消费窗口,但是每家的训练算法不同得到的答案也会有偏差,所以不要轻易相信。”
高考志愿资深填报专家郑丽平表示,AI高考志愿填报软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太过相信。“每个人都存在个体差异,志向、兴趣、目标都不一样,AI不能做到全面了解每个学生,选择出最佳的求学路径,所以在结果上存在局限,会将本是不同的人‘同质化’。”郑丽平说,考生在使用AI填志愿时,还需要结合个人的情况,进行综合判断,理性分析自己的兴趣方向,做好长期规划。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是听从内心,还是听天由命?答案或许就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