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点一杯网红奶茶,泄露了87条数据”

涉及姓名、电话、收货地址、人脸、用户轨迹等;餐饮企业收集的这些信息可能被利用或泄露,让消费者暴露在极大的风险中

N澎湃新闻 北京日报

今年3月上海市消保委对包括“CoCo”“沈大成”“茶百道”“7分甜”“蜜雪冰城”等在内上海29家知名度较高的奶茶店、快餐店进行暗访。事后,经上海市网信办调查发现,某网红知名连锁奶茶品牌每收到一笔订单,就可产生87条数据。截至今年3月其累计产生的数据超100亿条。其中,涉及消费者姓名、电话、收货地址经度纬度等敏感个人信息的达6.7亿条。

这些数据是谁在搭建技术平台进行搜集?餐饮店收集的个人信息最终可能流向了哪里?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

套用扫码点餐模板 可获取顾客信息

由于开发技术门槛不高,各大电商平台、二手线上交易平台及搜索网站上,存在大量开发扫码点餐小程序的个人买家或技术公司,所有受访者均表示,可以实现部分用户个人信息的采集。

淘宝一家可搭建点餐小程序的店铺客服告诉记者,目前只能收集用户的下单地址和手机号,仅一天左右时间就可搭建完成,价格为80元一年,160元可永久使用。

另一家淘宝店铺提供的点餐小程序价格为三年300元,续费为99元/年,可收集用户姓名、电话和收货地址,但无法实现强制关注微信公众号等功能。

一家名为“杰里科技”的企业服务商专门从事APP、小程序、系统等软件的定制开发。其官网介绍,开发的餐饮小程序可提供定位、在线点餐预订、排号查号、菜品管理等各类功能。

工作人员廖先生介绍,常规模板系统就可实现顾客姓名、手机号和定位信息的获取。若对个别功能有特殊处理要求,如要求点餐时强制成为会员、不授权定位就不能点单、下单必须填写名字手机号等功能,需要单独定制开发。

商家以“优惠”为名 诱导用户留信息

对于用户个人信息储存安全问题,前述淘宝卖家称,没有人会攻击存储服务器,绝对安全。还有卖家表示,不放心可以签订保密协议,“所有数据只有我和你能看,我保证不会泄露客户任何数据。”

记者在“咸鱼”随机联系上一位卖家,其自称可提供智能收银系统、点餐扫码系统等,适用于甜品咖啡、蛋糕烘焙、茶饮等零售餐饮业。添加微信好友后,该卖家迅速发来多家咖啡店、炸鸡店的成品点单小程序,并建群,拉入其他工作人员提供咨询跟进服务。其中一工作人员在了解记者的“需求”后说,目前有基础版和高级版两种服务系统,对应价格为2699元/年和8150元/年,后者可开通更多精准营销推送服务,如定向给微信用户发送优惠券或推送商家活动信息等。

该工作人员表示,获取用户的头像、姓名、手机号、定位信息以及收货地址,是基础服务功能,“很容易操作”,一些蛋糕烘焙店铺还会要求获取性别、年龄等信息。如果提供相关网证,后台系统还可设置获取用户的身份证号、人脸等敏感个人信息。“不过,餐饮零售行业很难申请到网证,一般是科技公司才能拿到。”

该工作人员称,大部分消费者已形成授权习惯,一般不会对小程序的授权要求感到反感。商家可以通过设置无门槛消费券、提供储值优惠等方式,诱导用户留下个人信息,“只要他想用优惠券,就必须填。”

该工作人员还发给记者一个模板系统账户。登录点击“用户管理”一栏,就能看到用户的手机号、收货地址等信息。点击用户头像,还能查看该用户轨迹,包括每次登录小程序的精确时间及IP定位地址。

该工作人员表示,所有用户信息均以区块链的方式上传、存储于服务器中,可在后台直接导出,且每个账户独立操作,登录需要验证,保证信息安全不会外泄。

泄露定位信息等 或威胁人身安全

餐饮店收集的个人信息最终可能流向哪里?

中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新宇此前对市场上部分餐饮企业的《隐私政策》进行调研后发现,餐饮企业可能会将用户个人信息提供给四类供应商:第三方技术服务提供商、数据分析服务提供商、支付服务提供商或者第三方合作平台。而这些途径均存在信息流出的风险。

刘新宇表示,随着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数据已然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对餐饮企业而言,收集用户隐私信息,便于更精确地定位、营销对象,既能够帮助其节约获客成本,还能够显著提高其营销活动的成功率。与第三方数据机构开展合作后,这些经过加工处理的个人信息还可提供给各券商、行研机构用于市场调研,商业价值之大,难以估量。

他认为,消费者不该为了追求便捷,形成随意授权习惯,应当保持警惕。“尤其是精准定位信息,一旦被利用或泄露,消费者很有可能会暴露在极大的风险之中,甚至威胁到人身安全。儿童、独居女性等重点人群尤其需要注意。”刘新宇说。

记者获悉,6月16日下午,在国家网信办网络执法与监督局全面支持和指导下,上海市网信办、市市场监管局等多个行业主管部门,启动“亮剑浦江·消费领域个人信息权益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将聚焦餐饮店、停车扫码、少儿学习培训等八类重点消费领域,对个人信息领域的“过度采、强制要、诱导取、违规用”等违法行为开展集中整治,为期半年。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