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端午里的虎纠味 你知道多少

N见习记者 周婉怡 吴雪薇 实习生 芸华

粽叶飘香,又是一年端午到。除了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这些大家熟悉的传统习俗外,福州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节俗。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表示,十项端午风俗,如今为”三件明,三件暗,四件看不见”。如龙舟竞、裹棕、插蒲艾,民间还在流行;“穿红肚兜、挂香袋、贴午时书”虽不流行,但也偶会见到;“雄黄酒、五色符、放黄烟、釆莲鼓”四项,则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今天,我们来谈谈那些端午里的福州民俗。

戴肚爿 寄托驱灾辟邪美好愿望

《闽侯县志》中记载:“孩子挂香袋,戴红肚兜,口鼻涂雄黄以避邪。”此中提到的“挂香袋”“戴红肚兜”便是端午的习俗之一。

在旧时福州人不管是男女老少,常有戴肚爿(肚兜)的习惯。“在古时,家里的外婆都会在端午时,给外孙(女)送上一件红肚爿作为礼物,寄托着驱灾辟邪的美好愿望。”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介绍道。

而在端午这一天,孩童们还会换上夏装,并悬挂香袋。邱登辉说,这些端午香袋大多来自母亲、姑姑、姐姐们的女红佳作,外形多为四角形,用彩色丝线缠裹,香包内盛白术、白芷等香料,令蚊虫不敢近身。

随着现代服饰的不断变化,戴肚爿的习俗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据闽侯县南屿镇《元峰村志》记载,端午时节儿童穿上新制肚兜把樟脑丸袋挂在胸前,头或脸抹些雄黄以避邪。这些在20世纪60年代渐渐消失了。

贴午时书 是福州所独有

“午时书”是老福州特有的一种传统民俗。古时福州文人将所作的对联贴在自家大门上,或赠送给邻里亲友,对联内容与端午有关,有辟邪消灾的作用。

午时书风俗出现得较早,可远溯到唐朝。自宋代起,便有午时书习俗的记载,如“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毒舌尽消除”。

“端午时节贴午时书,是福州十邑所独有的风俗,不仅在书香门第流行,也深受百姓喜欢。”邱登辉告诉记者,在端午节正午,福州家家户户都在门楹贴上“午时书”。午时书与春联有两处不同的地方:第一,午时书其形式颇似春联,但与春联不同的是午时书只有上联和下联,没有横批。第二,午时书所写的内容只能与端午节有关,而春联所写内容更为广泛。

饮午时茶 防暑降温又保健

“午时茶”也是福州人过端午的一大特色。

闽都文化志愿者方杰介绍,端午时,人们会到山上、田边等野外采集许多中草药,包括薄荷、山楂、桑叶、陈皮、藿香、鱼腥草等制成茶饮。炎炎夏日饮上一杯,具有防暑降温等保健功效。因为它是端午节的时候制作的,所以叫它“午时茶”。

“午时茶”具体的起源时间在古籍中未见明确记载。在先秦时期,五月被视为毒月,五日则是恶日。据《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亦记载:“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史澄《光绪广州府志》(清光绪五年刊本)云:“一公所平日预备端午药茶、建曲沙气万灵丹、藿香正气丸等药,遇感冒寒暑酌给,或验明延医调治。”也有一种民间传说称其方子为清朝的福建名医陈修园所创。可见清代时,“午时茶”就已在闽粤一带广泛流行了。

采莲鼓 价高者得坐龙头

福州民间流传的《五月节诗》中写道:采莲鼓咚咚,肚爿替春装。“采莲鼓”便是端午习俗中的一个。

邱登辉介绍,在四月下旬,人们为举办端午最盛大的活动“龙舟竞渡”,会高举龙舟的旗帜,挨家挨店进行募捐,为龙舟竞渡筹集经费。“据说,在那时出钱最多的乡民可以获得坐龙舟头的特殊待遇。”

最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在募捐的过程中还要高唱福州话闽调《采莲鼓》。方杰告诉记者,传说这首歌谣是从清末民国初年时的一支采莲队伍流传下来的。整曲歌词为4句一段,每句有7个字,欢悦的曲调为龙舟竞渡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端午假期 雨水控场

海都讯(见习记者 周婉怡 记者 毛朝青) 端午假期一开始,便是雨水登场。淅淅沥沥,热闹得连雨水都像是在庆祝着端午的到来。

22—24日,福建省天气依旧是又闷又湿的状态。22日,中北部地区部分有暴雨,局部大暴雨。气温依旧较高,没有“收敛”的迹象,部分地区气温最高将达到33℃。

21日午后到22日白天,福州市将迎来降水,过程累计预报雨量为60~100毫米,局部可超过100毫米,最大小时雨强约50毫米。雷雨时伴有短时强降水、8~10级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直至23日以后,福州的雨水将逐渐减弱。而气温方面,福州的温度依旧较高,22日最高气温29℃~33℃,而23日最高气温又有所上升,达到31℃~34℃,高温出行要注意防晒。

今起未来三天

福州天气

22日 大雨转小雨 32℃~24℃

23日 小雨转阴 32℃~26℃

24日 阴 34℃~26℃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