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粽香端午 共享欢乐

聊民俗、尝美食、赏非遗、古早味家宴……一场场端午大戏在泉州上演

挂艾草

现场表演吸引不少人观看

穿五彩绳

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杨江参

通讯员 谢佩龙 林晓燕 文/图

两岸一家亲,端午同根承。6月21日下午,数十位来自海峡两岸的青年会聚在泉州西街481号庄正故居,开展端午联谊活动,他们一起挂艾草、穿五彩绳、聊民俗、尝美食、赏非遗,氛围融洽且温馨。而在泉州晋江的台胞台企台青也相聚一起,共同参加端午节包粽子文化体验活动。

嗨玩安海端午,传承传统民俗。晋江市(安海)第十一届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拉开序幕。端午主题诗歌朗诵,童谣、高甲等非遗节目在泉州城南德济门广场上演,同样吸引了众多路人的目光。

聊民俗 尝美食 赏非遗

“两岸风俗相通,渊源深厚。端午节俗在两岸有相同的内容和形式,也都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活动一开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副研究员庄小芳哼了清代台湾诗人林朝崧在泉州写就的《端午清源山望海》的名句:“沧溟尽处是吾家,当日龙舟斗水涯。邻曲馈来九子粽,闺房绣出五时花。”她说,两岸相似的端午节俗和其中蕴含的情缘,通过这首诗就可以体现出来。活动主持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文博馆员梁白瑜,则为大家介绍了活动举办地庄正故居主人公与台湾的家亲渊源。

“我们内蒙古要戴香囊,还要撞鸡蛋,胜者可以吃掉对方的蛋,吃越多预示着接下去的日子越幸运。”“我们闽西要用药草在中午时熬汤给孩子洗澡。”“台湾有些地方有立蛋、浮针、立硬币的习俗”……

在分享环节中,两岸青年还分享了各自家乡那些有意思的端午习俗。来自台湾的泉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刘智豪从社会性、家庭性讲述了他对两岸端午习俗共通之处的研究和见解。

而在泉州晋江的台胞台企台青日前也相聚一起,体验包粽子活动。活动现场,主办方准备好色香味俱全的包粽子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学着捋粽叶、装糯米、压紧实、扎捆。不一会儿,在大家的巧手下,一个个饱满的粽子诞生了,小朋友们更是兴致勃勃,积极参与包粽子活动。当天,大家还参与了DIY艾草香包、编织五彩绳、投壶等活动。

端午大戏上演 “泉州味”十足

泉州城南德济门广场上,这场持续近两个小时的端午主题活动,将“泉州味”十足的文艺节目搬到了露天舞台,让市民近距离欣赏泉州非遗文化遗存精粹。在魔术表演环节,当魔术演员突然为观众变出粽子时,引得台下一片欢呼。

“我们就是希望以接地气的方式,让大家感受泉州的传统文化魅力。”泉州文化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鲤城区百姓大舞台系列展演的一个章节,端午节,馆里特意组织了这场非遗主题展演。

游古镇学民俗 感受文化魅力

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晋江市(安海)第十一届端午民俗旅游文化节将持续至6月30日,将为四海宾朋献上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同时,借由本次活动也将进一步突出保护、传承和展示晋江、安海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动晋江、安海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当日,开幕式活动上还进行了侨联明信片首发仪式、“翰墨儒风 松柏精神”——马来西亚沈鸿柏家族事迹展开幕仪式、晋江古早味家宴菜谱发布公示、“一镇街一桌菜”评选活动启动仪式、“走读泉州”安海篇开机仪式等。

本次活动可谓丰富,部分活动将同步上线新媒体直播间,线上线下合力生辉,让市民及游客可以“沉浸式”游古镇、学民俗,感受安海古镇的文化魅力,引导广大民众共同参与古镇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晋江安海镇不断朝着“以文塑城,打造文教重镇”的目标迈进,擦亮“三大节庆”品牌,发挥“世遗”效应,致力于用古桥、古街、古寺激发城镇活力。本届端午文化节,正是安海积极探索打造“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的特色发展模式,推动建设“安平古镇 海丝名城”人文旅游目的地的缩影。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