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30
第A08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端午前后 毒虫最爱“作妖”

碰到隐翅虫会毁容?其实有些虫子更狠毒

N齐鲁晚报

生命时报

科普中国

俗话说“端午至,五毒醒,不安宁”,进入农历五月后,气温升高,雨水充沛,毒虫繁衍孳生,因此五月又被称为“毒月”,旧时端午节便有“驱五毒”之说。

那么,夏季有哪些常见毒虫出没?一旦被蜇,第一时间该如何紧急自救?今天的《谈天说地》就来聊聊端午前后,那些最爱“作妖”的毒虫。

隐翅虫是“飞行的硫酸”

千万不要直接拍死它

最近,话题“我的脸被隐翅虫毁容了”登上热搜,引发讨论。不少网友吐槽被隐翅虫叮咬后,导致严重皮炎。从大家晒出的照片可以看出,接触过隐翅虫后,皮肤上会留下明显的痕迹,甚至有人表示自己“差点毁容”,要经过很长时间才会消除。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慧忠介绍,隐翅虫是一种带有强酸性毒液、黄黑相间的小虫子,每年6月至9月份会大规模出现,其特点是昼伏夜出,具有趋光性,多在夜间有灯光的地方成群飞行。

隐翅虫虫体各段均含毒素,虫腹末端有肛门,会分泌毒液。毒液的酸性值很大,pH值为1—2,被称为“飞行的硫酸”。人的皮肤一旦接触毒液,便会出现隐翅虫皮炎,在炎热地区发病率很高,差不多占皮肤科疾病的9%以上。如果在野外被它叮咬,身上就会出现红肿,还会出现脓点溃疡。

□小贴士

碰到隐翅虫

最简单的方法吹走它

万一遇到这类虫子,千万别拍。李慧忠介绍,隐翅虫飞到人身上时,一般不会直接叮咬,但如果拍打虫体使之破裂,其酸性体液会对皮肤造成伤害,导致瘙痒、灼热、刺痛感,之后会出现刺激性症状,包括红斑或轻度肿胀,严重者会出现皮肤糜烂、渗液。

“所以,生活中如果碰到隐翅虫,千万不要直接拍死,而是尽快将它弹走,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吹走它。”李慧忠提醒,夏季到户外活动时要做好皮肤防护,尽量避免前往草丛、稻田、菜园等处。如果被隐翅虫的毒液损伤了皮肤,可立即用碱性肥皂水清洗,症状严重时要及时就医。

蜱虫、恙虫个头虽小

却是要人命的狠角色

2018年6月,江苏一家三口被蜱虫咬伤,两人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一人抢救半个多月后才出院。蜱虫是什么虫?为啥这么可怕?

蜱虫,有些地方也称为草爬子、狗豆子。虽然称为“虫”,但它不是昆虫,属于蛛形纲蜱螨亚纲,是蜘蛛的“亲戚”。蜱虫是贪婪的“吸血鬼”,相对于成人,喜欢去树林、草丛玩耍的孩子,更容易成为蜱虫的目标。

平时,蜱虫的身型很小,大概只有绿豆那么大,吸血后会明显胀大,变得如黄豆甚至指甲盖般大小。

它专挑人们皮肤较薄又难被发现的部位“下手”,比如头皮、耳后、腋下、腹股沟、脚踝下方、脚趾间等部位。

别看个头小,蜱虫可是个狠角色!它可以传播83种病毒性、31种细菌性和32种原虫性疾病。在吸血的同时,可能将毒素注入人体内。如果不小心“中招”,轻者可能出现皮肤溃疡、皮炎等,重者可能患上莱姆病、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等疾病。更严重的,还有可能丢掉小命!

像蜱虫一样,恙虫生活在潮湿的灌木丛边缘,也喜欢叮咬人的潮湿部位,比如腋下、腹股沟等。人被恙虫叮咬后,伤处会出现一个明显的焦痂,随后会出现头疼、发烧等早期表现。如不及时处理,部分严重患者可能出现器官衰竭的症状。

□小贴士

蜱虫嘴巴有倒刺 别直接拍或捏

如果不小心被蜱虫叮咬,是直接将其拍死还是捏爆?千万不要!蜱虫的“嘴巴”有倒刺,而且嘴和腹部的连接处很脆弱。如果直接拍打,可能导致虫头扎入体内,释放更多毒素。如果硬拔,则容易使其口器折断并留在皮肤里,导致过敏、溃烂、发炎。

正确处理方法是:用镊子或钳子夹住蜱虫的头部,注意不要夹腹部。垂直向上拔出,不要手抖。取出蜱虫后,用碘伏给伤口消毒。拔下来的蜱虫,可以用塑料袋或瓶子密封,万一伤口恶化,也能作为医生处理的参考。

为避免被蜱虫、恙虫咬伤,大家尽量不要在草丛、灌木中逗留太久,在户外活动时要穿长裤长袖,扎紧裤脚,户外活动后要及时洗澡,重点擦洗腋窝、腰腹等部位。如在野外活动后长时间出现高烧不退,且腰、腋窝等处发现焦痂,应及时到医院救治。

小心蝎子、蜈蚣和毒蜘蛛出没

入夏后,被蜈蚣、蚂蚁、蜘蛛、蝎子等毒虫蜇咬的患者也明显增多。6月12日,江苏常州的承女士睡梦中被蜈蚣咬醒,嘴唇肿得像香肠,只得半夜去医院治疗。承女士说,自己家住二楼,周围树木很多。

急诊科大夫胡方勇表示,被蜈蚣咬伤,轻者会出现局部剧痛和刺痒感,重者会发热、头晕、呕吐,并伴有浑身麻木现象,多数人症状较轻,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被咬后容易出现血压、血糖上升。如出现不适症状,一定要到医院就诊,不要乱用土法子解毒。

胡方勇介绍,被蜈蚣、蚂蚁、蜘蛛、蝎子等毒虫咬伤后,最好的急救方法,就是把伤口放在流水下冲洗,边洗边用手搓伤口,可以不断抹上肥皂水、沐浴露等洗涤剂,以利伤口内一些脂溶性毒素洗脱,冲洗要至少持续二十分钟。症状轻的,如此处理后可不用上医院。

需要警惕的是,有些人对昆虫毒素过敏,被咬后,因过敏性休克可迅速致死。

小小蚂蚁也会群起而攻

此外,地面上随处可见的蚂蚁也可能带来叮咬,猛蚁类有着类似胡蜂的螫针,可以带来剧烈疼痛感。如果不小心打扰到蚂蚁,或者踩到蚁巢,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刻远离,不然蚂蚁会很快群起而攻。

入侵物种红火蚁也是狠角色,如果被它叮螫,一定要谨记“清洗、不挠、就医”原则。可先在被叮螫部位用冰块或凉水冷敷,再用大量肥皂水、洗手液反复清洗。之后,用含类固醇的外敷药膏涂抹伤口。

□知多一点

蚊子叮人 也分“早晚班”

全世界有超过3500种蚊子,但并非每一只都对“叮人”情有独钟。雌蚊负责吸血,雄蚊吸食花蜜,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

除了口味差异,蚊子在叮人这件事上也有分工。它们并非全天候都在活动,有些蚊子喜欢微暗环境,光照强烈时基本不出动,有的则喜欢在早上出没。

国内最常见的蚊种,有库蚊、伊蚊和按蚊。库蚊体色棕黄,腹部尾端呈钝形,多在夜间活动,晚上7—11点和凌晨2—4点叮咬活跃;伊蚊身上有黑白相间的斑纹,其中白纹伊蚊就是我们俗称的“花蚊子”,活动高峰为早晨日出前1—2小时和日落前2—3小时;按蚊的翅膀较大且有斑点,身体瘦,大多是灰色的,晚上7—10点和凌晨5—6点是其活动高峰。

气温和积水是蚊子生存的主要因素。平时要注意做好物理隔离,安装纱门纱窗,从第一道防线阻止蚊子入侵。早上打开纱窗通风,放出室内蚊子;下午5点前关闭门窗,防止蚊子飞入。

比起驱蚊手环、蚊香、驱蚊花露水等,更安全有效的化学驱蚊方法是,使用含有避蚊胺、避蚊酯或派卡瑞丁等驱蚊成分的驱蚊剂。

被蚊子咬过后,别再做抓挠、掐十字米字、涂口水等“常规操作”,这些没有实际止痒消肿作用。正确的处理方式是,瘙痒处局部涂抹止痒剂(如外用炉甘石洗剂或者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来止痒。

夏日毒虫图鉴

被蜈蚣咬伤后,伤口是一对小孔,表现为剧烈疼痛、瘙痒、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抽搐及昏迷等。

若无法立即就医,应用肥皂水、石灰水、小苏打水等碱性液体冲洗伤口,冲洗后包扎,切勿用碘酒或消毒水涂抹伤口。

蚂蟥叮咬部位常发生水肿性丘疹。蚂蟥吸附于皮肤上时不可强拉,可用手掌或鞋底用力拍击,或用食醋、盐水涂搽叮咬处,蚂蟥就会放松吸盘而脱落。

蚋、蠓、白蛉常被泛称为“小咬”,像蚊子一样,不乏可能传播疾病的类群。

对付这些小吸血鬼,防蚊液是个不错选择,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尽量避免暴露皮肤。

虻是能吸血的虻科昆虫,它们的复眼有着好看的色泽。见到这样的“苍蝇”靠近,一定要及时轰走。虻的叮咬,也可能传播一些人畜共患病及病原虫。

蜱虫是贪婪的“吸血鬼”,喜欢去树林、草丛玩耍的孩子,更容易成为蜱虫的目标。被蜱虫叮咬后,不要直接拍死,要用镊子拔出来。

恙虫像蜱虫一样,喜欢叮咬人的腋下、腹股沟等,人被恙虫叮咬后,伤处会出现明显的焦痂。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