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雪薇 吴臻 文/图
6月25日,“中国考古01号”首航福建公众开放日在“中国考古01号”船上举办。“中国考古01号”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第一艘水下考古专用船,具备五个平台的功能:水下考古作业平台、潜水安全应急平台、出水文物现场保护平台、海上作业人员休整平台和后勤保障平台,集考古作业、文物保护、宣传展示和后勤保障于一身。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专业设备、装备水平迈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中国考古01号”此次首航福建开展海坛海峡海域水下考古区域调查项目,这也是我国“十四五”期间重点水下考古项目。
低调有内涵的“实力派”
“‘中国考古01号’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的第一艘,也是唯一一艘专门用于水下考古的船舶,于2014年在山东青岛首航。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福建,将在此停留一个月。”“中国考古01号”的船长卢文龙介绍。
相较于其他停泊于海面的巨大货轮,渔船般大小的“中国考古01号”并不起眼,却有着先进的装备和一流的性能,可谓低调有内涵的“实力派”。
“中国考古01号”总长57.91米,型宽10.8米,型深4.8米,满载吃水2.88米,满载排水量980吨,续航力1000海里,自持力(指船舶出航后,在海上不添加燃料、淡水、食物和其他消耗品而能维持的最多天数或昼夜,是船舶耐航性的一个指标)30天,核定载员30人。“但我们整艘船配备的团队通常只有12人,根据考古工作量再进行队员的调配。”卢船长说。
“驾驶舱不仅视野开阔,且实现了全部数字化、自动化操作,这就是考古船的一大特点。”卢文龙介绍,“中国考古01号”采用全电力推进动力方式,可抗风浪达到十级,兼具节能、噪音小、控制灵活、响应快等优点,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操作效率。
考古队员的“海上家园”
虽然“中国考古01号”是一艘水下考古船,但是它并不会潜入海底,而是停泊在考古地所在海域,作为“母船”为水下考古队员的工作提供专业、周到的保障。船上配备有氧气瓶、减压舱、救助艇、工作艇,以方便考古队员前往指定地点,潜入水下进行作业。
在过去,我国水下考古工作中没有专用船舶,以租用渔船和其他船舶为主,考古工作、生活条件较差。但“中国考古01号”建成投用后,配备了专供考古工作所需的多种设备和专门舱室,包括仪器设备间、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海洋探测室、A字架、折臂吊、工作艇等专业设备,能承担水下文化遗产调查、发掘、出水文物现场保护、展示宣传、公众教育等工作。除此之外,3层的考古船船舱还配有休息室、厨房、卫生间等,完全可以满足水下考古作业的需求,是考古队员的“海上家园”。
“有鸡,有鱼,有青菜,最少要做四种菜,营养搭配要均衡。”记者造访时,有两位厨师正在船上的厨房忙碌着,凌晨4点半他们就会开始工作,为船上的工作人员备好可口的饭菜。
□现场
与水下考古队员面对面
解码“沉没的历史”
6月初,水下考古专用船“中国考古01号”首航福建,参与2023年度福建海坛海峡海域水下考古区域调查。2023年度福建海坛海峡海域水下考古区域调查于今年4月在平潭正式启动。该调查是在梳理既往考古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水陆结合的考古方式,对海坛海峡海域水下文化遗产展开全覆盖式调查。
“长期以来,福建都是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重点区域。”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羊泽林介绍,目前福建沿海海域已确认的水下文化遗存近50处,具有年代序列完整、类型及埋藏环境多样、出水文物内涵丰富等特点。而近年来,福建开展的水下考古重点项目,如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水下考古发掘、平潭海坛海峡水下考古区域调查等工作均取得重要成果。
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水下考古,尤其是了解福建水下考古的成果,也体验充满科技感的水下考古先进技术,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本次“中国考古01号”首航福建公众开放日,邀约学生和媒体记者登上了“中国考古01号”水下科考船,与水下考古队员面对面,近距离参观了解我国水下考古情况,解码“沉没的历史”。
“‘中国考古01号’首航福建公众开放日活动,在福建应该说是一件新鲜事。”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考古01号”是中国唯一的水下考古船,福建文旅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人关注水下考古,感受考古的现代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