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国内首例自闭症DBS手术在福州完成

13岁少年患自闭症继发强迫症,一天要去五六十趟厕所,情绪易暴躁;医生为其植入脑起搏器,术后三周“开机”,症状改善明显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近日,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原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为一名患自闭症继发强迫症的13岁少年开展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在其颅内植入一枚脑起搏器,以改善暴躁情绪、刻板动作等。术后三周后“开机”测试,少年强迫症状改善明显,性格也变得温和,能与人简单交流,并自8岁病情加重以来首次叫“爸爸”“妈妈”。

据悉,脑深部电刺激术常用于帕金森等功能性脑疾病患者,通过电极刺激控制其行为,改善症状,此前全球已开展了6例针对自闭症患者的手术。该手术是国内首例自闭症DBS术。

13岁自闭症少年,7年没说过一句话

据介绍,13岁的少年小林(化名)来自泉州,2岁起不爱说话,不与任何人交流,表情刻板等,幼儿园及小学就学4年,成绩均为0分。8岁后情绪变差,不服从父母管理,频繁上厕所大小便(每天五六十次),爱啃手指头,指甲从来没有剪过,都是被他啃掉的,这些行为受到干涉时就会情绪暴躁。“6岁起,就没说过一个字。问他话,都不回答。”小林的家长介绍。

父母带着小林到全国多家儿童医院就诊,诊断为“自闭症”,多次接受长期专项训练治疗,效果都不好。

小林的家长从朋友处获知,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原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袁邦清主任医师是省内最早、最多开展精神外科手术的医生,包括强迫症、抑郁症等手术,便前往咨询。

接受手术后,能叫“爸爸”“妈妈”

针对小林的情况和其家属的要求,袁主任提出了安装脑起搏器的方案,即通过脑深部电刺激来改善小林的行为。“这项手术具有较大难度,国内尚未有报道,根据目前查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曾开展了六例伏隔核DBS手术来治疗自闭症。”袁主任向小林的家属详细介绍了手术原理和可能出现的危险,小林的家属慎重考虑后同意了手术方案。

袁邦清主任团队为小林制定了“双靶点同时刺激伏隔核+内囊前肢”的手术方案。手术很成功,术后,小林神志清楚,下地活动好,饮食正常。术后三周,进行“开机”测试,小林强迫症改善明显,不再频繁上厕所,不再啃手指头;性格变得温和,能回应医生提出的“握手”“击掌”动作,8岁以来首次可以用“不要”“要”“好的”等简单词汇进行交流,会叫“爸爸”“妈妈”。

看到孩子的变化,小林的父母非常开心。

DBS治疗自闭症

或许是一个方向

袁邦清主任医师介绍,脑起搏器疗法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一个精细的电极,发射电脉冲来刺激脑内的特定核团,从而达到改善或者控制患者症状的目的。这个手术具有微创、不损伤脑细胞、可逆、可调节的特点,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神经调控技术之一。此前,脑起搏器疗法治疗帕金森疾病已经获得广泛认可,全球脑起搏器累计植入患者已超过30万例。

“脑起搏器疗法对脑细胞和神经递质的生理的直接影响尚有争议,治疗自闭症在国内是首例,此次手术采用双靶点刺激和全新的八个触点电极,都属世界首创。”袁邦清主任表示,目前全国大约有1300万自闭症患者,此次手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为自闭症手术治疗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