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福建日报
文/图
惠屿,静卧于湄洲湾主航道西侧,是泉州唯一的海岛行政村,面积仅2平方公里,共403户1400多人。首批全国“和美海岛”,惠屿入选。
作为一个海岛村,惠屿“靠海吃海”,人均年收入从2003年仅2450元,增长到2022年近10万元,从全市倒一逆袭为泉港第一,已有“最美渔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十多项荣誉在身。
20年的谋变之路,从粗放捕捞到精细耕海,从简单索取到和谐共生,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发展……从“吃海”到“养海”“护海”,在人与海的关系不断重构中,惠屿岛绘就了一幅共美共富共享的和美画卷。
辛勤耕海 摆脱贫困
从泉州市泉港区肖厝村向东南望去,惠屿形似大虾,横亘于海,当地人称之为“横屿”。闽南语中,“横”与“惠”读音一致,惠屿由此而来。6月初,记者从肖厝码头搭乘免费的“惠屿号”钢制客渡轮,12分钟后登上岛屿。
今年正好50岁的惠屿村党支部书记肖清林是土生土长的“岛民”,他一路见证、亲身参与了惠屿的巨变。
泉州市最贫困、落后的一个渔村,这是早年烙在惠屿身上的印记。除了海风和大浪,岛上什么都缺——缺水、缺电、交通不便、通信不便,就医就学也不方便。
回首当年,肖清林感慨道,那年头更落后的是思想观念。“老一辈传统思维是‘靠海吃海’,孩子长大后跟着出海就行。”到了上世纪90年代,渔业资源逐渐衰减,年轻人想外出谋生却苦于缺乏文化知识,只能继续守着孤岛。
渔民转产转业已箭在弦上。而路又在何方?恰在此时,国家扶贫政策如同一束光,点亮了惠屿村。
2003年,村里通电、通网络,与陆地互联互通;2009年12月31日,跨海饮水工程正式通水,洗衣机、热水器开始进入百姓家中;2010年,“泉港号”钢制渡轮通航,人们出行难得以解决;2019年,惠屿岛新码头和游客服务中心建成……
随着基础设施完善,村民的“思变”种子也发芽破土。2003年,村民代表和村“两委”班子去霞浦等地考察学习,回来后开了一场村两委会,吹响变革的号角。肖清林记得,那一年村里决定:“必须做好海的文章,发展养殖。”
从最早的90亩牡蛎开始养起,第一年产值就达到100多万元,全村赚到了第一桶金。20年来,惠屿海水养殖业的规模呈现几何数量级增长。2023年,全村预计共发展海带养殖1万亩、鲍鱼养殖5000多口5000多万粒、牡蛎养殖800多亩、网箱养鱼500多箱、海参养殖2000多万只,整个村产值可达3亿元。
养海护海 人海共生
来自福州连江的陈功海多年从事海水养殖,今年转战惠屿,不久前刚以每口100元的价格,向村民肖德冲租下200口塑胶网箱养殖泥猛鱼。他说,目前共投入30多万元在这养了100多万条泥猛鱼,今年10月上市后主要销往广东,预计能卖出400万元左右。
养殖泥猛鱼需要Ⅱ类以上的好水质。惠屿的好生态,吸引了许多像陈功海这样的外地养殖户前来。
但惠屿的生态,与许多经历过粗放发展的地区相似,也曾经历过波折。“飞速发展的养殖,导致一些养殖设施长期废弃在海上,我们离湄洲湾主航道不远,有的海漂垃圾还影响航道通航;污水排放、垃圾乱堆,村貌不佳,也影响海洋环境。”肖清林说,还有村民自建房侵占海岸线。
“当年由于缺乏规划,以及岛上空间有限,民房大多依坡而建,杂乱无章,没有考虑地质灾害、风暴潮等安全因素。”肖清林说,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大厝改善了村民生活条件,但也对海岛环境造成伤害。“富裕后的村民,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只有保护绿水青山,才能最终变成金山银山。这些年,大家在保护修复海洋海岛生态上有了行动自觉。”
2009年前后,在各级部门支持下,惠屿岛修复及保护项目列入全国第一批、福建首个海岛整治项目,争取到中央、省级资金共1097万元,垃圾整治与清理、水资源综合利用、海水养殖整治、植被生态修复与绿化、基础配套设施改造等5项工程同时开启。
长期废弃在海上的200多亩养殖设施被清除;污水处理厂建起,污水管埋设,生活污水不再排入大海;垃圾转运站运转起来,曾经的垃圾角变身小公园,岛屿中部和南山顶的“脏乱差”地块改建成了景观亭;岛屿南部、北部区域种上了50亩木麻黄,南山脚沙滩绿化景观改造完成;拆除不安全、影响岸线的违建房屋……岛屿、周边海域面貌焕然一新。
渔旅融合 走向和美
2015年,惠屿岛吸引了泉州籍的国际著名艺术家蔡国强上岛创作了焰火表演作品《天梯》,英国导演以此拍摄了纪录片《天梯:蔡国强的艺术》,令小岛惠屿名声日隆。
开发旅游,惠屿人其实酝酿已久。“从捕捞到养殖,我们经历了第一次转型。但单一的海水养殖并非长久之计,因为生活富裕后,年轻人大多在外打拼、生活,留岛的多为中老年人,总有一天会做不动,还得发展其他产业。”村干部肖锦斌说,他们决定从单一养殖的“单脚跳”,转型为养殖+生态旅游“双腿跑”。
2019年,村里请来专业机构,开启新一轮规划,以“美丽海岛生态旅游示范村”为目标,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多规合一”打造“海岛、共享、友好”的乡村慢生活品牌。
“首先要保护岸线。拆除破坏岸线的违建后,有些难以拆除的建筑,我们将它活化作为旅游设施。比如原惠屿小学改为村史馆,并增设海洋知识展厅。”肖清林说,在岛屿东侧的闲置地,建设联排式安置住宅,用以安置退出生态岸线的民宅;利用微景观,对海岛“精雕细琢”,让旅游元素融入乡村生活。
2020年,规划项目启动实施,民宅外立面换上“新装”,闲置房屋重新装修成民宿,新游轮码头、村委会综合楼及游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也陆续投入使用。
在保留村庄建筑形态肌理的同时,岛上的碎片空间、闲置地被打造为公共空间、微空间。小街巷、“圣蛙石”、“神井甘泉”……村民家门口一个个小而美的景点,在民俗元素串联下,成为游客“打卡点”。
“这几年每年有20多万人次上岛旅游。今年到目前,游客已经超过17万人次,旅游营收已达到1500多万元。”肖清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