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意是带娃娃去见世面,去认识大海,去放松开心,却让我这个妈妈永远生活在悔恨和自责之中……”近日,贵州一名孩子家长苗女士在网上持续记录自己的孩子小丁(化名)生病就医的经历:6月初,她带着五六岁的儿子小丁(化名)去海口玩了一趟,只是去海边游了一次泳,竟感染了罕见的“狒狒阿米巴原虫”,最要命的是,这个病目前没有特效药,死亡率极高。
善良的小丁妈妈在留言中说,本来她并不想把这些遭遇发到网上,但想到这个病如此凶险,不想看到其他孩子也因此受害,所以还是把自己的经历发出来,提醒更多宝妈注意。暑期旅游高峰期即将到来,专家建议大家出外游玩时尽量避开温暖的死水、流动性差的水域,身体有伤口时也尽量避免与水相关的活动。
被“食脑虫”感染成脑膜炎 贵州男孩生命垂危
6月26日11时许,记者从一名知情人处获悉,小丁的确因此罕见病入院,仍在医院接受治疗,病情很严重。
苗女士所发布的内容显示,小丁在6月9日晚发烧高达39℃。次日,家长带孩子去当地的县医院看病,医生开了治疗扁桃体发炎的药物,吃药后小丁退烧了,但药效一过又发烧。孩子持续多日发烧,家长辗转几家医院,给孩子检查了肝功能、血常规等,医院采取了输液等方式,但孩子仍旧持续发烧、嗜睡。在转到孩子目前所在的贵阳某儿童医院时,孩子已出现昏迷的情况。
到了贵阳某儿童医院,小丁被转到了重症监护室。6月21日,医院下达孩子病危通知书,通知书显示医院诊断孩子患有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出现持续癫痫、中枢性呼吸衰竭、支气管肺炎等症状。孩子的病情危重,血压维持不足,病情随时可能进一步恶化,危及生命。
6月25日,小丁的脑脊液检测结果出来了,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孩子感染的竟然是“狒狒阿米巴原虫”,也叫“食脑虫”。最要命的是,这个病目前国内没有特效药,死亡率高达90%以上。
“我真的回忆了无数次,真的感觉最可能的就是游泳,孩子不吃海鲜,没有吃生食。”小丁妈妈说,本来不想写这些伤痛的经历,但是也想让其他宝妈警惕这个“阿米巴原虫”,小心呵护孩子成长。
致死率高达90%以上 至今仍是医疗界难题
什么是阿米巴原虫感染?它真的是“食脑虫”吗?
浙大儿院感染科主任黄丽素主任医师介绍,阿米巴原虫是一种生存在热带和亚热带的罕见寄生虫,大多在水、泥土、腐烂的有机物中。
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开始有头痛、发热、呕吐等症状,迅速转入瘫痪、昏迷,最快可在一周内死亡。因此,在国外,阿米巴原虫又有“食脑虫”的恶名。
阿米巴脑炎的治疗在当今医疗界仍是一个难题。
黄丽素主任说,阿米巴原虫导致颅脑感染属于非常罕见,但一旦感染,死亡率高达90%以上。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1962—2021年期间,美国报告了154例感染病例,只有4人幸存下来。尤其是儿童感染后,国际上救治成功的先例就更少了。更棘手的是,目前国际上针对阿米巴原虫感染的治疗药物,大多是针对成人的,鲜少有专门针对儿童的颅内感染的治疗。
杭州男孩感染“食脑虫” 救治两个月转危为安
今年年初,浙大儿院感染科也收治了一例阿米巴原虫感染患儿,是一个小学三四年级的男孩。
黄主任介绍,这个男孩叫小威(化名),是去年暑假在杭州周边地区游玩时,下到河里游泳,游泳过程中可能呛到了,回去之后没多久就觉得有一点头痛。当时到医院做过一次头部CT检查,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一直到今年年初,小威突然出现抽搐、头痛、发烧等症状,又到医院做了头部的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有一大块像是肉芽肿的东西,直径大概有四五厘米。
“起初我们怀疑可能是肿瘤,做了手术切除,病理检查排除了肿瘤的可能。但是手术后,孩子的情况依然没有好转,颅内病灶部位又变大了。我们通过基因测序及相关检测,最终明确是阿米巴原虫感染。”
当时,黄主任和国内多家儿童医院的专家,以及国外的知名儿童医院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再结合大量的国内外医学文献,针对小威的病情讨论个体化的用药治疗方案。好在治疗方案对小威非常有效,经过两个月左右的治疗,他终于慢慢好转,脱离了生命危险。出院后,他又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生活。
焦点问答
问:“阿米巴原虫”引起的感染有多罕见?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检验医学部副主任陈定强:狒狒阿米巴原虫脑炎在临床上很少见,也没有确切的发病率。
全世界已经报告了大约300例的狒狒阿米巴原虫感染脑炎病例。狒狒阿米巴原虫在世界上第一次被发现是在1986年,从一只死于脑炎的狒狒的脑组织中鉴定得到,也是由此得名的。
我国其实是在2018年才第一次确认这种感染,因为要检测到这种狒狒阿米巴的病原体比较难,需要提取脑脊液或脑组织,来检测可能存在的阿米巴DNA,近几年有了宏基因组测序的检测办法后,才陆陆续续有了这种病例的报道。
这种“狒狒阿米巴原虫”是目前已知的三种可以引起严重脑部感染的自由生活阿米巴之一,其他两种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原虫。
2023年的一篇综述统计了中国报道的三种食脑虫引起的脑炎病例,截至2022年8月30日,共有48例报道,其中27例检测到狒狒阿米巴原虫,11例检测到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10例检测到棘阿米巴原虫。这些感染区域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地域性,南方、北方很多省份都有涉及,毕竟水体的分布是非常广泛的。
问:它的感染途径是什么?
浙大儿院感染科主任黄丽素:阿米巴原虫感染主要分为皮肤感染和颅脑感染。通常来说,阿米巴原虫有两种途径进入人体。
一种是通过农业工作,往往是一些农民。寄生虫通过皮肤进入人体,一般感染后会出现皮肤红斑难以治愈的情况,往往是通过皮肤活检,发现阿米巴原虫。如果时间长了,寄生虫一旦感染颅脑组织,后面的治愈率效果就比较差了。
另一种就是人们在江河湖塘中游泳或用被食脑虫感染的水洗鼻子时,它们从鼻腔钻进人脑后,风速繁殖起来,引起化脓性脑膜脑炎,血管出血和脑实质坏死。
陈定强:目前来看,通过鼻腔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但根据已有的病例来看,狒狒阿米巴原虫感染脑部并不一定需要通过鼻腔。
个别情况下,如果人体皮肤存在切口、溃疡或其他开放性损伤,狒狒阿米巴原虫可能通过这些损伤进入人体;也有报道显示,狒狒阿米巴原虫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这可能发生在吸入寄生虫污染的灰尘或液滴时。
我国报道的27例狒狒阿米巴原虫脑炎患者中,有21例(77.8%)在出现症状前有皮肤损伤,可能是一种重要的感染途径。
提醒
别在不干净的水中游泳
游泳时建议佩戴鼻夹
暑期旅游高峰期即将到来,陈定强建议大家出外游玩时尽量避开温暖的死水、流动性差的水域,必要时使用鼻夹,身体有伤口时也尽量避免与水相关的活动。
黄丽素表示,虽然感染阿米巴原虫是小概率事件,但家长还是要注意,尽量不要在不干净的河水里游泳。除了阿米巴原虫,不干净的水体中可能还有曼氏裂头蚴、线虫等寄生虫,人们在水中游泳时,难免会呛水,这个时候,寄生虫就有可能从鼻腔进入人体。通过佩戴鼻夹,或保持头部高于水面,可限制进入鼻子的水量。
黄丽素提醒,家长们要注意,如果怀疑孩子已经感染寄生虫,比如孩子有肛门瘙痒,牙齿或者皮肤出现白斑,不明原因的高烧不退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如果体检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或者检查肝脏发现有斑点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建议到专科就诊。
(综合红星新闻、南方都市报、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