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综合人民日报 福建日报 浙江日报 宁波发布等
中华凤头燕鸥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鸟种之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鸟盟将其列为保护的最高等级——极度濒危,高于大熊猫两级,一度被认为已灭绝。目前全球成鸟不足200只,因数量稀少、行踪神秘被誉为“神话之鸟”,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为“十四五”重点拯救的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之一。
随着招引和保护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华凤头燕鸥现身亮相,它们的种群数量逐步回升。入夏以来,“神话之鸟”陆续迎来新生代“萌宝”。
福建连江四姆屿
6对前来繁殖 数量创纪录
6月29日,记者从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获悉,今年共6对12只中华凤头燕鸥来到连江县四姆屿繁殖,比去年多5只。这是近年来在该繁殖区域记录数量最多的一次。
2000年夏天,在“消失”63年之后,人们才再次在马祖发现中华凤头燕鸥的踪影。2004年,闽江河口湿地首次观测到2只中华凤头燕鸥。此后,每年4月至9月,中华凤头燕鸥总会如期造访闽江河口湿地。
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地在无居民海岛,保护难度极大。连江县所属的四姆屿,是今年来观测到的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地。2018年,在省、市、县林业部门和地方政府支持下,省观鸟协会等单位成立专项保育小组,持续开展栖息地修复和中华凤头燕鸥招引。2022年,该团队成功招引到7只中华凤头燕鸥,并孵化成活后代1只,在全省首次记录到该珍稀鸟种的繁殖全过程。
浙江舟山五峙山列岛
“幼鸟”集群破壳
6月14日,浙江舟山五峙山列岛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今年的首只“神话之鸟幼鸟”破壳。刚出生的雏鸟通体呈白色,毛茸茸、圆滚滚,它不时地从父母的羽翼下探出头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
该保护区的馒头山和丫鹊山是中华凤头燕鸥的主要繁殖地。2008年6月,浙江的第一只中华凤头燕鸥宝宝便是在丫鹊山成功降生的。今年馒头山和丫鹊山共有29巢中华凤头燕鸥,目前正在孵化的有17巢。
据监测,截至6月8日,在馒头山和丫鹊山均有繁殖的中华凤头燕鸥,保护区再次实现了同时繁殖。对于集群繁殖的中华凤头燕鸥来说,相隔这么近的距离能实现同时繁殖,目前在全球也极为少见。
浙江象山中铁墩屿
10年间 151只在此诞生
6月4日,从我国最大的“神话之鸟”繁殖保护区——象山县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好消息:107只上岛繁殖育雏的中华凤头燕鸥不仅数量再次刷新观测纪录,而且已有两只中华凤头燕鸥宝宝相继出壳。据观测,目前岛上建巢数量已达60巢,有望孵出40只以上中华凤头燕鸥雏鸟。
中华凤头燕鸥失而复得,得益于人工引导鸟类选择繁殖地项目的实施和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的十年守望。中铁墩屿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岛,面积也就四五个足球场那么大,因为中华凤头燕鸥的到来,这个荒岛充满了勃勃生机。10年间,151只中华凤头燕鸥在东海荒岛——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韭山列岛中铁墩屿诞生。
象山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副主任丁鹏告诉记者,2013年,该保护区联合浙江自然博物馆以及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在中铁墩屿开展中华凤头燕鸥人工招引和种群恢复项目。那一年,这个荒岛来了19只中华凤头燕鸥。从2017年起,共有26名监测志愿者在岛上完成了守护任务。他们经过报名、面试等层层选拔,来到这里,进行这份富有诗意却十分辛苦的工作。“2022年,这里引来93只中华凤头燕鸥,创全球监测最高纪录。2023年,已监测到70多只成鸟,今年成鸟数量有望提高。”
动物百科
中华凤头燕鸥形态科普
中型水鸟,体长38~42厘米,额、头顶和冠羽黑色,上体淡灰色,翅灰色,外侧初级飞羽外翔黑色。尾白色,呈深叉状。下体白色,嘴黄色,具有较宽的黑色尖端,脚黑色,非繁殖羽和夏羽相似,但前额和头顶白色。虹膜褐色。嘴稍微弯曲,呈黄色,尖端具有黑色的亚端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