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据福建日报 文/图
盛夏时节,位于福州高新区的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为一件大事忙得热火朝天。5月18日,该公司在全球首次利用废弃贝壳开发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骨填充材料”,获得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并于6月1日顺利取得生产许可证。当下,吉特瑞公司正在马不停蹄地进行投料生产,争取尽快投放市场。
“过去,同类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市场基本上被外国产品垄断。与其跟在别人后面跑,不如自己开创新赛道。”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张其清教授介绍,“利用废弃贝壳为原料制造的‘骨填充材料’产品,在全球没有先例,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磨砺18年 让牡蛎壳变废为宝
近年来,我国种植牙市场高速增长,带动口腔科对骨修复材料的需求猛增。但该类产品市场份额主要被外国企业占据,且价格高昂。
面对这一局面,2005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从事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究的张其清,萌生了用家乡福州来源广泛的牡蛎壳为原材料,研发高端新型“骨填充材料”的设想,并且一头扎了进去。
2013年,张其清凭借多年的研究积累和丰富经验,回到家乡福州创立吉特瑞公司,将这一设想进行了从实验室研发到生产线建设的全链条设计,利用福建沿海随处可见的牡蛎壳,成功“智”造出“骨填充材料”产品。
“牡蛎壳含有大量的碳酸钙、氨基酸及各种微量金属元素,用其转化为多孔结构的‘骨填充材料’,与人体骨成分、结构相近,生物相容性好。该产品独特的三维多孔结构设计,有利于细胞在材料上黏附、分化和增殖,能显著引导新骨再生。”张其清介绍。
另外,牡蛎壳价格低廉,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可大幅度减少医疗费用。
其后,该产品分别在山东省立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等4所医院进行双盲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临床使用中安全、有效。2021年12月31日,吉特瑞公司正式向国家药监局申报医疗器械产品注册。
由于该产品是全世界首个使用牡蛎壳“智”造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国家药监局审评中心对研发、生产、临床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认真、严格的审核,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对每个病例都进行了核查和分析。在准备了12290多份申报材料、经历了将近一年半的审评后,吉特瑞公司终于为这项创新成果拿到了注册证。
张其清感慨说,以牡蛎壳为原料的“骨填充材料”,将给口腔科学领域“骨填充材料”市场带来惊喜,并引领利用海洋资源开发高端医疗器械的新方向。目前,已经有多家医疗机构、诊所上门寻求合作。
成果转化 专攻“卡脖子”技术
将牡蛎壳变成“骨填充材料”,是吉特瑞公司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攻关“卡脖子”技术的缩影。吉特瑞公司创立10年来,已有4款产品上市销售,另有3款产品进入申报注册、临床试验阶段。
据了解,20多年前,张其清就主持制定了我国首部可吸收外科缝线国家行业标准。然而,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让他一直心有不甘。创业期间,他开创了胶原基材料引导组织再生(GTR)新理论和新技术,主导研制出了胶原基可吸收外科手术缝线等新产品。其中,国产化创新型产品——医用胶原膜、医用胶原修复膜,比西方国家早3年用于临床,已获得国家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并上市销售。
据了解,这两款产品已应用于五官科、神经外科等领域,使用后可有效引导病缺损组织再生,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理结构及功能。以前,此类产品主要依靠进口,吉特瑞产品上市后,突破了“卡脖子”状况,并实现临床应用与修复疗效的反超。目前,这两款产品获得500多家医疗机构认可,助力企业产值实现跨越式增长。
眼下,吉特瑞公司还有一款创新产品正在向国家药监局申报注册——用天然来源的动物组织,“智”造可吸收的医用缝合线。这种缝合线不用拆线、没有瘢痕、吸收效果好,获批上市后,预计将成为该公司的又一个“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