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闽味 上一版 下一版  

茶园马路边 方形土楼雄姿英发

海都记者探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溪土楼”之一、建成293年的映宝楼

土楼屋顶为燕尾脊建筑

俯瞰映宝楼,四周茶园环绕

土楼守护者介绍侧门题刻由来

土楼为嵌山式四进构造,楼高三层

土楼三层还保留着当年炭焙茶叶用的100多个烧火坑

N海都记者 董加固

杨江参 文/图

2019年,“安溪土楼”被国务院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溪土楼”又称“西坪土楼”,位于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境内,由聚斯楼、映宝楼、泰山楼三座土楼组成。

这三座土楼隐藏着哪些故事?6月28日,海都记者前往安溪县西坪镇,探访映宝楼。

风格独特规模宏大 四周茶园环绕

“到了!到了!”当天下午1时30分左右,车子在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上行驶到一个转角处,在西坪镇宣传干事王耀鑫的引导下,我们看到了公路边的映宝楼。

映宝楼位于西坪镇平原村培田角落,四周茶园环绕。整座土楼看上去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给人以一股方正挺拔、厚实牢固的力量。站在楼前,望尽脚下山坡,一垄垄突起的青翠茶园,以及散落在其间的古大厝、新洋房。

车子抵达时正值中午,我们顶着30多℃的炎炎烈日,下车后快步走到土楼边,此时墙边吹来的竟是阵阵凉风,很是凉爽。

“小时候,我常会在这边玩耍,夏天不单可以乘凉,还能玩捉迷藏,或者去抓墙洞里的小鸟……”土楼的管理者和守护者王银链,是楼主后人,他向我们讲起了儿时的趣事。

土楼正大门前是半亩方塘,岸上保留着旗杆夹两对。映宝土楼呈方形,坐西向东,背依斜坡,面对山沟,故有“高山反平原”之称。

记者走近土楼,只见正门石拱用花岗岩石砌就,石面光洁,接缝严密,上镌阴刻楷书“映宝楼,雍正庚戌秋吉日立”(即公元1730年)。拱顶上方约三米处设一木窗,作瞭望之用,可俯瞰全村近舍远路。南北两侧均有拱门,南曰“迎生”,北曰“朝北”。

占地近四千平方米 嵌山式四进构造

今年56岁的王银链告诉记者,整座土楼占地面积3960平方米,建筑面积每层792平方米,为嵌山式四进构造,楼高3层,进深各3间,左右墙围第四进最高层挨瓦檐下方辟几扇小窗。

内墙回廊则全嵌以木板,广设窗棂,以多通风采光。大厅用6根13米高的柱子洞穿,第三层的花窗,雕工精细,虽经风雨侵袭,仍不失当年风采。土楼砌石做基,夯土成墙,除基层一米为毛石垒筑外,四丈余高的四墙均以黄土夯成,墙厚2.3米。后墙则全封闭,窗牖均无。

“映宝楼”大红刻字门梁下,穿堂入室,我们见到纵横铺排的老旧石条、一颗颗平坦的老鹅卵石、老式的四角星窗花,以及正堂上陈旧的神龛牌位等等,给人一种古朴肃穆的年代感。

往厅堂边侧,沿着方形楼墙,拾阶登上饱含岁月的木梯,逐级漫步层楼。脚下木板因年代长远而颜色变得深而浊。行到三楼,数百个土灶,也叫烘茶炉(俗称“焙笼窟”),沿墙面建,墙上斑斑炭烟痕迹依稀可见。

原来,建楼主人王省是当时广东、福建的茶界名人,靠经营茶叶富甲一方。土楼建成后,一、二楼供生活起居用,三楼则是制茶的场所。

王省自己种茶制茶,收茶卖茶,最忙的时候雇工达300多人。这些烘茶炉呈“同字框”排列,可以想象,当年一百多个焙笼窟同时开炉焙茶的情景:炭火在土灶凹槽内,憋红脸面。灶台上,烘茶炉里,那些挨挨挤挤的茶颗粒,渐次苏醒,竞相绽放茶韵芳香,溢满整座土楼,飘向远方……

土楼楼主以茶致富

王氏家族繁衍十余代

土楼管理者王银链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映宝楼和安溪铁观音之间的奇闻轶事,主要说的是关乎楼主王省的故事。

王银链告诉记者,土楼楼主王省原本以养鸭为生,在一次偶然的送鸭蛋过程中,摔昏倒地后入梦,获梦中人指点,将目光盯在老宅(注:位于土楼边上,至今仍在)身后大山的一棵茶树上。

从此,王省弃鸭种茶,而后制茶售茶,沿着大宝山谷的溪涧溪岸,溯源直上,翻大宝山脉,越虎邱罗岩,过龙涓庄灶,入永泰县城,下漳州码头,奔向爱茶的广东潮汕一带,做起了买卖行当。由于安溪铁观音茶好价实,王省很快在广东街头站稳脚跟。一担担安溪铁观音,从大宝山下集合出发,在广东市面上成为抢手货。在当时客商云集的广东码头,王省卖出的茶叶越来越多,销往台湾和东南亚地区,逐渐富裕起来。发家致富后的王省,于是花巨资建映宝土楼。

在一份王省后人保留的王氏族谱里,清晰地记载着映宝楼修建前后的艰辛历程,关于石块开凿的忙碌运送,关于夯打土墙遇雨的应急处理,关于横梁立柱的智慧搬送……更为悲情的是,土楼建成,两度遭遇火灾。好在王省矢志不渝,第三次续建,终究大功告成。

映宝土楼,伫立在厚实的茶乡大地上,披沐293年风雨,至今依旧雄姿英发。从王省建造映宝楼到现在,王氏家族已繁衍了十余代,多是延续祖先的老本行——以茶为生。映宝楼因其主人是当时茶界名人,成为研究安溪古代茶史的珍贵实物。土楼后裔多迁往台湾,又是寻根谒祖、涉台的重要文物。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