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技能交换”网友互相匹配需求,进行线上、线下不定期教学

老铁,交换你的“十八般武艺”不?

N北京青年报

“我会的:琵琶(十级)、游泳(蛙泳)、烘焙(面包、甜点)、串珠、滑冰(刀冰,带入门);我想学:粤语(或英语以外的其他外语)、小提琴、滑板、做陶器、滑翔伞……”在社交平台上以“技能交换”为关键词搜索,会出现大量此类形式的帖子,网友互相匹配需求、建立互助学习关系,进行线上、线下不定期教学。

这是当下年轻人群体中流行的一种新学习、社交方式。相比于学校、培训班,“技能交换”以一种自发组织的方式进行,同时兼具免费、互助、陌生人社交等特点。

新方式的流行,也引发人们的好奇。“技能交换”教学究竟如何展开?效果如何?这种陌生人交往方式是否存在风险?

“学员”自由组合

6月的某个周末,在天津一处室内高尔夫球场里,小佳(化名)站在3D投影幕布前,握着球杆,用力击出一球。小张(化名)则站在一旁,观察、纠正。

小佳和小张本是毫无交集的两人。前者刚高中毕业,后者正在读博。相差大约10岁的两人因“技能交换”相识,交换的是钢琴和高尔夫技能。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是第一场教学活动。

一个多月前,小佳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则“技能交换”帖:“师从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学习钢琴演奏,可教钢琴、乐理、音乐史;养过7只狗,边牧已会用简单的发声按钮和人交流,可以帮忙驯狗;曾在茶馆任茶艺师,对茶道、香道有所了解。”而她希望通过“技能交换”学习网球、击剑、滑雪、游泳、高尔夫等运动技能。

这条帖子下方有近500条评论。有自称部队退伍女特种兵的,擅长射击、防身术、游泳、跳伞、三角翼等,想学一门乐器;有自称国家一级运动员的,会游泳、跳舞,想学钢琴;也有人表示会泰拳、绘画、瑜伽等技能。

与网友建立起联系后,经过技能匹配、诚意探测等环节,小佳初步确定了6个“技能交换”对象,她决定在暑假的两个月内尝试网球、高尔夫、游泳、绘画、美甲等技能的学习。

小佳选择了线下的“一对一”学习模式,而陕西西安的金羽则选择线上“一对一”的模式。

两年前,她和远在美国的一位英语老师建立了长达半年的“技能交换”。双方通过视频、邮件,互相教授中英文口语、写作,纠正表达逻辑错误等。

除了语言技能交换,最近3个月,金羽几乎每周都和上海的一位网友进行“茶文化-摇摆舞”的技能互换。他们通常约定周末上课,通过视频讲解茶道、舞蹈知识,并进行动作示范,对方则进行模仿、学习。每次课程开始前,双方会对上节课讲解的内容进行复习;每次课程结束后,预留一定练习题目,打卡完成作业。

相比于小佳、金羽的“一对一”学习模式,四川眉山的李佳慧尝试的是一对多、多对多模式。

今年4月,在社交媒体刷到“技能交换”帖后,李佳慧也发布了一则帖子。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8年制本硕连读)、曾在本科阶段取得心理学双学位的她,擅长中医、心理学、护肤、书法、拇指琴、川菜、太极扇等,想要学习摄影、国画、缝纫、哲学、滑板、插花、京剧/川剧/编曲。

没想到,帖子获得了超过7800次点赞、3600次收藏、1200条评论。考虑到人数众多,李佳慧索性建立群聊供大家交流学习。仅仅一周,9个群聊就达到满额状态(每个群500人),群内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

两个多月来,李佳慧组织群友轮流“分享技能”50多次,她本人则讲授了大约4次中医相关的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知识、阴阳五行、中医养生、日常生活中的中草药等。

学习热情会“降温”

“技能交换”社交中,各自的技能,真能交换成功吗?

通常来讲,3个月是检测学习诚意度的第一个周期。作为“技能交换”资深玩家,金羽表示,坚持学习超过3个月,通常就意味着往后会有更长的学习道路。

一般而言,伴随着时间推移,大部分人“技能交换”的积极性都会下降。据金羽回忆,发帖后的第一个月是与陌生网友建立联系的高峰期,大约会有20~30人互相沟通技能信息,但最后建立技能交换关系的不到10人,坚持长期学习的仅5人左右。

系统性是影响教学的又一因素。

金羽最熟练、最常交换的技艺之一是茶文化。大学时,她学习过茶文化通识课,后来也曾在琴社任茶师,取得初级茶艺师资格证。在讲解六大茶类、茶叶品鉴及购买等知识时,她具有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而在挑选技能交换对象时,她也会优先选择教学体系较为完善的网友。

授课形式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也有着重要影响。线上“技能交换”虽打破了时空限制,为学习者增加了便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

比如,在茶文化课程学习初期,金羽很难向对方描述茶叶的香气、口感,对方也很难理解岩韵等概念性名词。金羽解释,茶文化的学习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只有见得多、喝得多,才能真正理解。

网络交友安全吗?

“技能交换”的目标不仅是学习,还有社交。

小佳最近和一位技能交换对象成了“吃饭搭子”。俩人都患有抑郁症,需要有人陪伴,对方也十分热情,于是常常一起约饭、互相陪同进行一些自媒体拍摄活动。

对于网络交友的安全性,金羽表示对此并不担心,她认为通过网络也可以与同频的人建立深度关系。

譬如,在半年的中英文技能互换过程中,她和远在美国的英文教师结成了忘年交,对方到希腊、尼泊尔等地旅游时还常常和她分享沿途风景;而三个月的“摇摆舞-茶文化”技能互换过程中,双方互相寄送茶叶、茶具、玩偶、手工笔等物品。技能学习之外,他们也会聊到书籍、音乐、生活、工作。双方的关系既互为“师生”,也是朋友。

一定程度上,“技能交换”与此前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搭子”文化相似。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大家更倾向于建立快速、高效、功能性的社交关系。而大浪淘沙中,那些真正合适的朋友或许也会保留下来,成为较为稳定的长期关系。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