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央广网
因患有多年糖尿病导致眼底病变,王悦(化名)在本地医院看过后,想找大城市更权威专家进行诊断。数月前,病友向她推荐了“好大夫在线”问诊平台。她在平台支付72元购买了图文问诊服务,包含60元医生问诊费和12元平台服务费,并上传了7张病情图片。王悦说,等待几个小时后,她得到医生的回复却是“看不清”。
在某投诉平台上,关于在线问诊平台,医生回复敷衍、不及时、用户付费得不到相应服务、退款难等问题,投诉数量超千条。
为强化“互联网+医疗”法律监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印发一系列配套文件,规范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健康发展。但专家指出,整治在线问诊乱象,还需平台、患者和监管方面共同努力。
【焦点一】
网上诊疗却被建议上医院检查?
同王悦一样,林鹏(化名)也在“好大夫在线”遇到类似情况。今年3月,林鹏皮肤出现黑斑,他在“好大夫在线”购买了医生的电话问诊服务。
林鹏告诉记者,以前家人在“好大夫在线”进行多次问诊,觉得医生回复还不错。这次他专门挂了专家号,希望得到更专业的诊疗。“全程通话不到3分钟,医生建议我去线下看一下,没有给出任何针对病情的专业分析。”林鹏说,这次问诊费用是140元,120元是医生的服务费用,20元是平台服务费。
“平台收取服务费,理应解决用户需求。”林鹏说,他这次问诊未得到任何有价值信息,向平台投诉,并要求退款,“但我找不到退款窗口,只有客服对话框,回复慢且内容形式化”。记者查看消费者多条申请退款的投诉,客服回复的拒绝退款内容相似。其中,多数回复是:“医生给出了初步的诊断……”
在某投诉平台,有消费者在线上问诊平台选择了264元的“一问一答”线上问诊方式,结果得到的回复是:“建议上医院检查。”“我不能忍受花这种‘冤枉钱’。”上述消费者说。
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授邓勇分析称,是否可以申请退款,关键在于医生是否实施了诊疗行为。如果医生仅询问病情,未做实质性诊断和治疗方案,也未开具药方,则可以认定双方之间不是医疗服务合同关系,而是普通的服务合同,可以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典合同编的规定进行维权。
【焦点二】
违规首诊是互联网医院通病?
今年5月8日,微信公众号“上海松江”发布消息称,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学生组成依法治疗小队,诉互联网医疗平台“丁香医生”违规首诊。《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第十六条明确规定,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最终杭州、银川等多地卫健委责令“丁香医生”整改。
林鹏表示,他曾多次在“好大夫在线”首诊,比如孩子发烧、妇科类、肺病等问题,“我都在平台问过医生,没被拒绝过。”
而记者日前在“好大夫在线”和“百度健康”体验后发现,明确告知医生是首诊后,依然可以付费成功,医生也正常接诊,但在隐蔽处会标注“仅提供医疗咨询服务”和“回复仅供参考”。
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王鑫月律师表示,《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所规范的对象是医疗机构及在医疗机构注册的医生。但是,平台不一定是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可以和第三方平台进行合作,进行互联网诊疗活动,因此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监管仍是灰色地带。
时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曾表示,在线疾病咨询和在线疾病诊疗,这两个之间确实有一些交叉,在线疾病咨询不属于互联网诊疗的范围。互联网诊疗是医生对疾病下诊断的结论,并且要提出治疗方案,按照文件来进行管理。只是提供一些疾病咨询,比如说你这个要少吃盐,或者要注意多运动,提一些这样的建议,没有明确诊断和治疗,这些是属于咨询。如果明确诊断某种疾病,然后告诉患者要吃什么药,或者要到医院做某种治疗,就属于诊疗的范畴,要按照互联网诊疗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邓勇分析称,“问诊”和“医疗咨询”对应不同法律关系,前者对应医疗服务合同法律关系,后者仅为咨询服务。对于平台方常常试图通过“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建议”等声明避免法律责任的情况,应当对所谓的“医疗咨询服务”进行实质性判断,即是否以医务人员的名义进行了病情诊断并给出治疗方案,并不是换个名头,即可违反互联网首诊制度。
【焦点三】
平台医生“敷衍”消费者?
“好大夫在线”官网显示,截至2022年7月,好大夫在线收录了国内10000余家正规医院的89万名医生信息。其中,26万名医生在平台上实名注册,直接向患者提供线上医疗服务。
记者调查发现,在“好大夫在线”挂一个专家号进行问诊,价格不一。例如,某医院皮肤科一名主任医师的电话问诊收费是499元/8分钟,图文问诊399元/天。该医院另一名主任医师电话问诊收费则是298元/15分钟,图文问诊298元/2天。
“对我们来说,看病花了不少钱,每一分钱都很重要。让人气愤的是,钱花出去了,购买的服务没什么价值。”王悦说。
互联网医疗平台工作人员苏雅(化名)认为,“用户体验差”作为投诉的重灾区,这与线上线下的沟通方式有关。受限于线上沟通的方式,医生不可能用长篇文字去解释,只能挑重点来说。在线下,医生和患者面对面沟通,一分钟就能输出很多信息和内容,所以这个体验感本身就不一样。
北京某医院实习医生范哲(化名)称,在互联网远程问诊咨询服务中,医生掌握的资料并不多,出于职业要求,不能随意给出结果或意见,以防造成误诊。在患者看来,自己付出金钱希望能买到有价值的回复,这种带有“消费”性的咨询,就让人觉得医生回复“敷衍”。
“从医师端来看,互联网平台可以为医生开发‘空闲/忙碌’开关,即时了解医生的忙碌状态,安排能及时回复的医生。同时,医生要加强时间管理,量力坐诊。医生和平台签约时,应注意最低坐诊时间、最少问诊次数等条款,谨慎签约。”邓勇说。
【焦点四】
平台、患者和部门如何形成监管合力?
好大夫在线创始人兼CEO王航曾表示,在这个行业,患者的终极投诉是“医生回复慢、回复太简单”。对此,他表示,只有改变服务供给侧结构,通过搭建团队工作模式、建立预问诊机制、培养更多医生助理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据媒体报道,“先药后方、AI开处方药、隐私泄露、虚假宣传、收费缺乏标准等问题这些年来也屡见不鲜。
在苏雅看来,目前,线上问诊的一些乱象不断出现,说明对互联网健康问诊平台的监管仍不完善,需要平台、患者和监管方面的共同努力。
为了规范互联网诊疗行为,《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等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对互联网诊疗服务中涉及的基本事项起到了规范作用。
邓勇表示,加强监管,平台要建立严格的资质审查机制,包括平台本身资质与医务人员资质。平台自查、行业协会引导和部门监管要相互结合,规范线上问诊行为。监管部门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对医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将线上监管与线下巡查相结合,对其进行全方位监管。行业协会也要保证平台建立与运营达到规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