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明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民间有谚语“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意味着三伏天要来了。在这个难熬的节气里,如何消暑防病,海都记者特意邀请泉州中医院副院长、康复科主任阮传亮博士为大家把脉开方。
阮传亮介绍,泉州的夏天高温多雨,这个时节,有些人经常会觉得眼皮很重睁不开、疲惫不堪、头脑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整个人感觉像穿了一件湿衣服,浑身不清爽。从中医角度看,这是人体受湿热之邪攻击,湿气致病,此时人会产生以沉重感、不清爽感为特征的症状,如眼皮重、头身困重、四肢酸重、精神不爽、口气不清爽、大便不爽、起床困难。
阮传亮针对不同的情况,给读者推荐了几款药饮或者药膳。
湿热口苦 来杯绿豆薄荷茶
阮传亮说,湿热,常伴有发热、身热、头胀、身重、口苦、胸闷、尿黄、舌红苔黄腻等症。他建议有湿热症的人,可以尝试制作绿豆薄荷茶饮用。
做法:绿豆50克加水5杯,浸泡4小时,文火煮至绿豆开花,另取水1小杯煮沸后,将薄荷叶(6克左右)投入,半分钟后离火,饮服时取汁加糖或蜂蜜适量与绿豆汤同服。
效果:该药饮适宜夏日烦热口渴或有咽痛、小便短赤、皮疹瘙痒等,有消暑清热、解毒祛风作用。
气短乏力 喝喝祛暑益气汤
如果暑天出现气短、乏力的症状,可配合祛暑益气汤饮服。
做法:将太子参(或西洋参6~10克代替)、沙参、石斛、麦冬各15克用水浸泡一小时后,入砂锅加清水,煮沸30分钟后离火,加白糖搅拌,晾凉后,挤入柠檬汁数滴,置入冰箱冷藏。饮用时,可取一份加入凉开水稀释中和。不要直接从冰箱拿出饮用,要拿出释放凉气。
效果:该药饮可益气养阴,润胃生津,适合眩晕、心悸、乏力者,老人和儿童可饮用。
食欲不振 来碗藿香陈皮鸡汤
同时,阮传亮提醒大家暑天冷饮一定要节制。如果暑天冷饮不加节制,过度饮用一不小心就容易“冻伤”脾胃,导致寒湿邪气凝结在体内,轻者食欲不振、精神不济、周身沉重,重者关节冷痛、腹痛腹泻。
针对这种情况,他推荐尝试自己制作藿香陈皮鸡汤。
做法:藿香10克,陈皮6克,茯苓15克,母鸡半只(2人份),将藿香、陈皮、茯苓洗净,鸡焯水,将陈皮、茯苓、鸡一同入锅加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至大半小时左右,加藿香和盐,再煮5分钟,喝汤吃肉。
效果:该药膳可散寒祛湿,开胃醒脾。
小暑时节古人消暑
要么“逃”要么“熬”
N央视
明日将进入小暑节气。此时,最经典的“烹饪”方式是蒸。陆游说:“坐觉蒸炊釜甑中。”韩愈说:“如坐深甑遭蒸炊。”甑(zèng)是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可见小暑节气,意味着“蒸炊”时节的到来,人们如同被扣在暖气团的大蒸笼中。
而面对酷暑,消暑能力有限,古人也只有两个字,一个是逃,一个是熬。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未必躲得起。
“偃仰茂林逃酷暑。”面对酷暑,如何逃?深藏。“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到林中、到水边、到寺里躲避烈日,做一个浓荫中的隐士。
陆游的《逃暑小饮熟睡至暮》很有意思:“虚堂顿解汗挥雨,高枕俄成鼻殷雷。”小饮然后熟睡,一直躲到梦里去。
辛弃疾的一句词也很适合刻画暑热时节人们的动静行止:“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有些人却在本不宜醉、不宜睡的时候,醉了,而且睡了。《水浒》中的“智取生辰纲”便发生在临近小暑时节。“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踩在被烈日烤过的石头上,连脚都疼。为了喝瓢酒解暑,押运生辰纲的军校们被蒙汗药麻翻,辱了使命。
小暑节气
为何如此命名?
小暑之所以被称为“小暑”,是因为古人认为“暑气至此尚未极也”。但我们以现代气温观测数据来衡量,1981年至2010年,小暑与大暑期间的平均气温只有0.2摄氏度的差距,大暑只是略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