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湖南日报 现代快报
进入7月份,种类多样的暑期研学项目火热重启,参观博物馆、科技馆,感受天文、地理、历史的奥秘;走进知名学府,接受知识的洗礼;深入户外营地,体验一场徒步探险之旅……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当下,集沉浸式探究、学习、体验于一体的研学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不少研学游的价格比普通报团旅游贵一倍,却被家长“秒定”。
记者调查发现,火爆的研学背后却隐藏着重重“陷阱”。
知行合一 暑期研学游市场火爆
早在5月份,江苏泰州一些备受瞩目的亲子研学游项目就已经被抢购一空。记者了解到,目前研学游项目主要集中在历史人文、高校探访和科学技术几个领域,而包含清华北大等高校线路的研学游项目最为热销,部分机构7月份第一期都已经招满。在泰州一家研学机构,记者看到清北研学游价格是5680元一人。该机构负责人李阿荣表示,该项目推出两周来,目前已有100多人报名。
“徽州行4天3晚的研学产品价格在3000元左右,而类似的安徽4日游价格仅要1500元左右,这个差别确实有点大!”无锡的刘先生女儿今年上五年级,为了选暑期旅游,他咨询了旅行社,还在同程、携程、驴妈妈等旅游门户网上做了价格和行程各种对比,他很困惑也很无奈。
专家表示,研学在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所谓“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读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都强调理论学习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由于研学契合了中国人的文化和教育心理,因此,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研学很容易风行。此外,随着国家级政策支持研学旅行,义务教育“双减”背景,叠加新一代父母教育理念革新,催生研学旅行市场逆势增长,2021年研学旅行人数达494万人次,超过疫情发生前2019年的480万人次,2022年更是突破6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价高质低 研学游变成“高价旅行”
最近,家住北京丰台区的裴女士正为刚上初一的女儿规划暑期出行,她点开家长群中一个名为“乡野童趣公益研学项目”的链接,广告中介绍:孩子们将去往河北省的一个村庄,在享受自然野趣的同时走访不同的家庭,参与农事活动,学习独立生活技能。然而,仔细研究行程安排就能发现,5天中只有一天半的活动与该主题相关,剩下的均以山野徒步、溯溪玩水、摸鱼捉虾、蔬果采摘等活动“充数”。
“能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搭上边的,只有第四天下午的‘生火做柴锅饭’。”裴女士说,“这项活动孩子在家不能做吗?为什么要大老远跑到乡村?价格也不便宜,5天就要花4980元。”
顺着这条线索,记者在某知名旅行购票平台上,调查了北京近30家研学机构的50余个研学项目发现,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科技创新等成为研学的热门主题,项目大致分为城市单日游、跨省市短程游以及跨国长途游,价格也从几百、几千到上万不等。尤其是随着疫情政策的放开,国际研学项目“重出江湖”,价格更是最高开到了7.3万元的“天价”。
“在价格方面,研学行业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现在感觉定价很随意。”家长刘先生从事旅游行业,他以当下深受欢迎的研学目的地古都西安举例:“市面上4天3晚的旅行团定价在3000元左右,部分高端的私家团能达到5000元。”然而,当西安被贴上“研学”标签,在旅行团普遍包含的打卡古城墙、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不夜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项目的基础上,加上秦文化体验、兵马俑手作以及《诗词飞花话长安印象》和《国宝书法鉴赏》两节“重磅鉴赏课”后,价格立马翻了一番,直奔9880元。
游而不学 “名校游”多成“到此一游”
相比价格,研学项目被家长们诟病更多的是,花了大价钱,实际内容却与广告宣传不符,有虚假宣传的嫌疑。
最近,家长丁女士发布了一则朋友圈,痛斥某研学机构的虚假宣传行为。她说,自己为9岁的儿子小亮精心挑选了7月3日的名校暑期研学项目,广告中明确提到有北京大学的参观行程。“当时孩子一看能进北大,眼睛都亮了,吵着嚷着就要报这个。”丁女士说,尽管该项目9980元的价格远超自己的心理预期,但她还是为儿子的名校梦买了单。
“这里明明写着,一整天都在北大,学生将进入校园参观,了解专业学科设置及校园生活,并完成‘觉醒时代的新青年’定向挑战。”在丁女士向记者展示的行程单上,赫然写着“第三天青年力量召唤,全天:北京大学”的加粗文字,当天晚间还会有一场“状元见面会”,学生将和北大校友见面,分享成长经历,开展思想交流。
然而,当小亮满怀期待地等待出发时,丁女士却被告知,因北大在该团期内尚未开放社会参观,整日行程被替换成参观其他博物馆。“工作人员还说,考虑到孩子打卡名校的心愿,他们将安排大家前往清华或北大门口合影留念。”丁女士无奈地表示,名校研学变成了校门合影,让家长很无奈。
记者发现,如今市面上的研学项目,打着名校“擦边球”宣传的还真不少。比如,有的项目将清华、北大的校门照片放置在宣传首页,仔细阅读介绍才发现,所谓的清华研学实际上是带领学生进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参观——这家博物馆位于清华校园外,普通游客付20元门票便可预约参观。
“师资”存疑
“研学指导师证书”可花钱买
车辆突发故障,43名研学小学生被困高速;12岁少年在某景区被石制灯具砸中身亡;16岁学生暑期参加沙漠探险研学中暑,因未及时发现而身亡……近年来,研学事故频发,为行业的安全管理敲响警钟。
“好像所有项目都把关注点放在了研学的内容上,很少提及家长更关注的安全和师资问题。”家住北京西城区的郭女士说,她曾为女儿报过一个“双语野外研学营”,然而,女儿回来后的一次无心分享,让郭女士感到后怕。“我记得那天下午,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雨。”郭女士13岁的女儿回忆,教练带他们来到一片宽阔的湖水旁,按计划进行自制竹筏的教学。兴致高涨的孩子们并没有注意到,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们在水上没划多久,就下起了大雨,老师赶忙招呼我们上岸,有些反应慢的同学直接掉进水里了,不过大家都穿着救生衣,没有发生危险。”
“这些老师都会水吗?有没有深水合格证?为什么不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行程?”郭女士听了女儿的讲述后,担忧地表示,事故往往就藏在这些隐患里。
去年,人社部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增加了“研学旅行指导师”这个职业,意味着研学老师有了官方认可的“身份证”。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众多“考证培训机构”,号称花钱能买考试真题,甚至不用考试就能直接拿证。
记者联系到一家机构,工作人员介绍,交1500元就能获取“研学旅行指导师”证书考试的精准题库,完成线上培训后,就能拿到教育部认证的证书,还能在官网查询真伪。
教师资格证、导游证、急救证……目前,研学市场并未对教师的个人资质进行硬性要求。专家提醒,家长在挑选研学游产品时,要去看它是否具备完整的课程体系,是否配有专业的研学老师。
□相关链接
黄牛兜售
“名校门票”
多人被骗
7月8日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将恢复校园预约参观通道,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校园。目前,两校可预约日期内的参观名额均已约满。
记者调查发现,趁此机会,不少兜售“名校门票”的黄牛又露头,甚至还有不法分子打着“有偿入校”的旗号,诈骗钱财。
清华西门外,记者看到,拍照打卡的游客把校门口堵得水泄不通。一名带着孩子的游客被保安挡住,露出焦急的神情。她说,自己在网上花100元找人帮忙预约入校,但刷身份证时闸机却显示“未查到预约信息”。
记者登录某二手交易网站发现,兜售“申请入校”服务的黄牛数量众多,而“清华北大入校名额”被明码标价——清华的预约价格在每人80元至120元不等,而北大的入校名额则高达150元至200元。
记者注意到,清华北大均曾发文明确,抵制有偿申请预约入校的行为。然而清华北大的微博超话中,充斥着各类“求带入”“有偿预约”的求助帖。其中,学生小韩发布了自己的受骗经历,提醒游客“黄牛不可信,当心被诈骗”。(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