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当小暑邂逅 年度最小太阳

西湖上空美丽的日晕

新华社

槐荫消夏图

N见习记者 周婉怡

海都记者 毛朝青 文/图

昨日迎来小暑节气,4时7分,地球到达轨道远日点,这是一年中地球距离太阳最远的时刻,“年度最小太阳”再现。那么,在“远日点”前后,天气会变凉快吗?小太阳边上,还出现了美丽的日晕,这又是为什么呢?记者邀请了福建省天文学会推广部部长徐鹏来为我们揭开关于太阳的秘密。

远日点和小暑

重合概率还挺高

7日上午4时7分时,地球运行到了远日点,此时太阳的视直径为31分28秒,因此被称为最小太阳。福建省天文学会推广部部长徐鹏告诉记者:“人们所说的大太阳还是小太阳,本质上是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

徐鹏介绍道,当地球绕着太阳旋转,它所旋转的轨道并不是一个正圆形,而是一个椭圆的轨道。在这个椭圆的轨道上存在着两个点,离太阳远的点就称为“远日点”,离太阳近的点就称为“近日点”。地球运动到近日点时,通常在每年的1月4日左右;运动到远日点时,一般在每年的7月4日左右。“其实,最小太阳遇上小暑的现象并不罕见,小暑的日子通常处于7月7日前后,因此远日点和小暑的重合概率还是挺高的。”

太阳虽“小”

不代表气温会下降

当地球迎来年度最小太阳时,并不代表气温会有所下降,地球的温度取决于太阳的直射点位置。每年春分至夏至阶段,太阳的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到了夏至当天,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处于直射点的最北位置,北半球气温缓缓升高进入夏天。过了夏至之后,太阳直射点慢慢南移,直到秋分以后,太阳直射点才会经过赤道到达南半球,这个时候北半球开始慢慢要进入冬天。

对于“小太阳”旁的日晕,徐鹏解释道,日晕伴随着小太阳的现象,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看到,日晕的形成和当地的环境息息相关。日晕是当大气中有充足的冰晶时,经过太阳散射而形成的。

我省部分地区

最高温将超40℃

阳光洒在大地上,温暖的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香气,夏日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7—9日福建全省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而在气温方面,高温像是攒足了劲,“噌噌噌”颇有冲破40℃的趋势。7—15日福建省将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大部县市城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部分县市37℃~39℃,其中7—10日中北部地区局部县市可达40℃~41℃。

热热热!阳光热烈,一丝风也没有,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热浪”,福州“闷热”不止。7月3—6日福州市以晴热高温天气为主,最高气温为福州38.9℃(6日),最低气温为闽清25.1℃(6日)。未来十天,福州天气以晴热少雨为主,气温较高,16日大部分县市日最高气温达37℃~40℃,日最低气温均在26℃~28℃。

□知多一点

温风至,盛夏始

小暑这些事你都知道吗?

N人民日报 广州日报

《说文解字》将暑解释为热,7月初的小暑节气,表示炎热的天气开始了。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这时的物候,首先就是“温风至”,可见此时暑热天气已让人很不舒服。小暑时节,此时我国有超过一半的地区进入炎热的夏季,对抗暑热成为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习俗

尝新 晒书、晒经卷、晒衣服

小暑时节,南方有尝新的习俗。农人们冒着酷暑、争分夺秒将成熟的早稻收割下来。待到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便用新米煮饭供奉祖先和五谷神灵,家人邻里相互召唤着一同尝新米、饮新酒,十分欢乐。

小暑近六月六,六月六是传说中龙王晒鳞的日子,各地有晒书、晒经卷、晒衣服的习俗,俗称“晒伏”或“晒霉”。读书人趁着伏天的阳光,将家中字画、藏书拿到庭院中,让阳光晒透纸页,祛除霉味、驱除书虫。晒书东晋便有,只不过当时此俗在农历七月七。《世说新语·排调》记载了“郝隆晒腹”的故事,说东晋人郝隆于晒伏日袒露着肚皮在烈日下暴晒,别人来问缘故,便答曰“晒书”。郝隆满腹经纶,晒腹即是晒书。寺院僧人亦在此日晒经。传说当年唐僧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经书掉入江中浸湿,不得已只能将经书晒干,此事发生在农历六月初六,于是寺院便以此日为“晒经日”。

百姓则忙着晒衣裳,俗谚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又有“六月六,家家晒龙袍”。明明是晒衣服,为什么要说晒龙袍?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南巡到了扬州,农历六月六这一天在城南古运河南岸恰逢大雨,弄湿了龙袍,在当地一座庙宇中待雨停后,晒干龙袍继续前行。于是江南民间便留下了“六月六晒龙袍”之说。寻常人家自然没有龙袍,于是翻箱倒柜把积存的冬衣拿出来,在烈日下暴晒,驱散梅雨期积攒起来的潮湿和霉味。

食俗

小暑饮食有“三宝”

在饮食上,节奏也随节令而变。小暑饮食有“三宝”:黄鳝、莲藕、绿豆芽。

黄鳝 虽然黄鳝一年四季都能吃上,但小暑前后是最为肥美时节。据《本草纲目》记载,黄鳝有补血、补气、消炎、消毒、除风湿等功效。肉性味甘、温,有补中益血、治虚损之功效。夏天湿气较重,对于湿气重的人而言,黄鳝有“冬病夏治”的效果。

莲藕 “小暑吃藕”,这已成为民间习俗。莲藕能清热凉血散血,是解内热的“利器”之一。据《本草纲目·果部·莲藕》记载:“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六七月份,正是鲜藕上市时节。莲藕煲汤或者煮水后加一点冰糖,十分清润,这种吃法更多的是品其汤水。如果冲着吃莲藕,那么蜜汁藕、菊花炒莲藕等菜式都值得一试。

绿豆芽 《本草纲目》称其能解酒毒热毒,利三焦。绿豆芽是再平常不过的食物了,平日里它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配角。但到了小暑前后,“配角”变成“主角”,将它做成一道凉菜或者小炒菜肴,能为夏日餐桌增添一抹清爽,为身体减少负担。

“夏日三白” 小暑后进入盛花期

小暑时节绿荫浓而万物秀,在江南有三种时令花卉——栀子花、白兰花与茉莉花。它们通常在小暑前后进入盛花期,因此被称为“夏日三白”。旧时,卖花女将它们一并放在篮子里,搭上一块毛巾,走街串巷一路叫卖。明人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比较了各种自然的声音,比如落叶声、山禽声、芭蕉雨声等,最后得出“然销魂之听,当以卖花声为第一”。旧时苏州的卖花姑娘喜欢编一个一寸长左右的麦草小灯笼,将茉莉花放在里边,或是装扮成小花篮,供女孩子们置于蚊帐中,枕席生香,氤氲伴梦。这香气也成了小暑的期待。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