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多巴胺穿搭 古人早就玩明白了

《簪花仕女图》

《捣练图》(局部)

《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

《情殷鉴古图》中的道光皇帝

亮黄色裙子、粉红色衬衫、翠绿西装裤……

今年夏天,这种由高饱和度色彩组成的穿衣风格火了,也就是刷屏全网的“多巴胺穿搭”。微信指数显示,从今年5月至今,“多巴胺穿搭”相关词条热度一直呈上升趋势,6月下旬,该词条指数甚至突破1.5亿。在不少社交媒体上,“多巴胺穿搭”话题讨论热度持续走高。

所谓“多巴胺”,这种脑内分泌物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以及开心的信息。“多巴胺穿搭”最早由时尚心理学家Dawnn Karen提出,在其著作中曾这样阐释:相对明亮的色彩能引发积极情绪,促进人体释放“快乐激素”多巴胺。

这种与快乐相关的穿搭风格其实早在古代就已流行。

盛唐女子 化妆也很“狠”,卸妆水像红泥水

说起多巴胺穿搭,来自盛唐的女子最有心得。唐诗里对唐代女子的穿搭描述非常之多,如王珪“黄衫束带脸如花”,白居易“折腰俱老绿衫中”,徐惠“红衫艳织成”,韦应物“长怀旧卷映蓝衫”,卢照邻“娼家日暮紫罗裙”……别的不多说,单看这随机选的五句诗,就有红、黄、蓝、绿、紫交相辉映,仿若置身于色彩绮丽的大唐。

假如大唐有穿搭分享平台,唐朝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一定是“高赞热帖”,画中六位“唐朝穿搭博主”正在赏花游园,置身于丹顶鹤和盛开的鲜花之间。而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中,有穿红衣蓝裙白帔子的,也有穿绿衣黄裙白帔子的,还有嫌三色相撞不够刺激,裙子上还得再加上纹饰图案的。

为了能搭配这些高饱和色彩的服饰,盛唐女子对自己的妆容也下了狠手,堪称“多巴胺妆容”。她们特别喜欢浓艳的厚妆,面妆与额黄花钿的搭配也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对此,唐代诗人王建在《宫词一百首》中描述得有些损:“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红泥。”居然说盛唐女子卸妆后,洗脸盆里的水倒出去就跟泼红泥巴一样,太狠了。

看来,盛唐女子的多巴胺穿搭主打的就是一个“敢穿”。

明代女子 报复性热爱还不够,配饰也要“多巴胺”

在多巴胺穿搭沉寂了数百年后,至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巴胺穿搭再一次登上了时尚圈的顶端。明代女子对多巴胺穿搭有种报复性热爱,其中还夹杂着偏执,她们尤其喜欢红色,加之染色工艺的提升,用以作为主色调的红色就多达18种。以《松江府志》所载为例,“染色之变,初有大红、桃红出炉,银红、藕色红。今为水红、金红、荔枝红、橘皮红、东方色红”,在以红色为主色调的情况下,再配上别的高饱和色彩。据顾起元记载:“红、紫、黄、绿,亡所不有。即妇女之饰,不加丽乎。”

据《万历野获编》载,当时万贵妃为了迎合明宪宗的审美,让自己穿出风格,居然想到穿上艳丽的男装,“每上出游,必戎服佩刀侍立左右”。

明代中后期,女子对“多巴胺配饰”也很有讲究,头上的金钗、头冠等,都会用宝石、翡翠等多色搭配,甚至连服饰上的纽扣都能“耍心机”。如,北京右安门外出土的明嵌宝石花蝶形金纽扣,这件金纽扣以黄金作为主要材质,除了精美的雕刻外,纽扣两边还镶嵌着红宝石与蓝宝石。

古代男子 特别能豁得出去,唐伯虎居然穿女装

多巴胺穿搭当然不会只属于女性。古代男子为了能展现出自己的多巴胺穿搭,他们也特别能豁得出去。

估计一开始专门为男子设计的多巴胺穿搭风的服饰不算多,所以最初古代男子选择穿女装。东晋时期的谢尚算是男子多巴胺穿搭的时尚先锋。《晋书·谢尚传》载:“好衣刺文袴,诸父责之,因而自改,遂知名。”谢尚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穿着色彩艳丽的绣花裤子招摇过市,没想到此举遭到了叔父们的严厉批评,他只好改掉了这个癖好。

而明代中期以后的男子对多巴胺穿搭是爱到极致,其中红色、紫色是他们的最爱。伍袁萃在《林居漫录》中说得很清楚:“男人以红紫为袴,盖自嘉靖之季始,然惟市井轻薄儿有之。”如郑仲夔《隽区·诞隽》载,某次有个客人上门去拜访唐伯虎,没想到这位大才子正穿着艳丽的女装,与一个和尚开心地下棋。

除了色彩以外,明代男子的多巴胺穿搭也注重款式的新奇。在成化年间,京师流行起了一种马尾裙,以马尾织成,系在衬衣里面。胖子比较省料子,只要穿一条裙子即可,而瘦子就得穿两到三层,这样才能让外衣张开,像一把打开的伞,造型很像现代人穿的裙撑或蓬蓬裙。

可见,从古至今,人们都很喜欢多巴胺穿搭。毕竟穿衣服这件事,只要自己喜欢就好,不攀比,不骄奢,怎么穿都快乐。

时尚密码

古代皇家也玩得溜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明黄色是古代帝王的专属色,代表着无上至尊。事实上,古代帝王的服饰色彩变化多端,从黑到红,由红变黄,每一件都独一无二。对于“多巴胺穿搭”,掌握时尚密码的皇家,早就玩明白了。

《礼记》记载,西周、东周时期“天子着青衣”。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纷争,袍服开始五花八门。到了秦朝,黑色审美又回来了,秦始皇嬴政点名就要穿黑色衣服。

为啥爱黑?古代统治者对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深信不疑,认为夏是木德,殷是金德,周是火德,殷取代夏是金克木,周取代殷商为火克金,而秦取代周王朝,理所当然是水克火了。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东方为木,色青;南方为火,色赤;西方为金,色白;北方为水,色黑;中央为土,色黄。因此,秦代的“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

虽然崇尚黑色,但也不是处处都是黑,秦朝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以冠冕区分官职。老百姓则是穿白袍。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总是逃不过这样的循环。改朝换代之时,也是时尚变化之时。

到汉文帝刘恒,开始弃黑尚红。“汉文帝十五年,服黄色;十六年,服红色。”据《史记·孝文帝本纪》记载,这是缘于刘恒认为大汉王朝应“协于火德”。

自此,赤色成为了汉朝的流行色。汉朝皇帝有个癖好,就是喜欢寻求不老之术。仙人服饰以玄、赤两色并重,因此汉代贵族喜欢穿赤色或赤玄相间的服饰,模仿仙人风姿。

宋朝属火德,火德尚红。因此宋朝统治者对红色极为推崇。再加上这一时期染色技术更加成熟,自宋真宗开始,宋朝皇帝基本上都穿红色的龙袍。

作为多巴胺穿搭的热门选手,明艳的黄色给人一种元气满满的感觉。黄色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皇家的“限定色”?大约可以追溯到唐代。

据《新唐书》记载:“至唐高祖,以赭黄袍、中带为常服……禁臣民服。”也就是说,从唐初开始,大臣和百姓就不可以穿黄色了。

所以赵匡胤以“黄袍加身”完成了政权的更替,拉开了宋代的帷幕。可见,黄色在那时俨然成为了皇权的象征。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颁布的第一条服饰禁令便是“禁庶人服色用黄”。

清代,黄色依然是皇家专用,同时还衍生出多种多样的黄色。记录清初苏州织造局生产情况的《苏州织造局志》中,有大量颜色信息,其中“上用”的黄色就有明黄、秋色、金黄、茧色、沉香、米色、松花色。

明黄这个颜色名,最早出现在康熙朝,象征升上中天的太阳色,只有帝后、皇太后才可以穿。微微发红的杏黄色,地位仅次于明黄,皇太子可以穿,皇子冠服则用金黄色。

清爽洋气的蓝色不仅是“多巴胺女孩”的时尚穿搭,也是清代皇帝的心头好。

去天坛祭天,清代皇帝要穿天蓝色祭服,与天同色。康熙在《大清会典》中,就将蓝色定为礼服必备之色。

皇帝朝服的蓝则是宝蓝,幽澈纯净,略带光泽感。与宝蓝最相配的便是青金石。“惟祀天以青金石为饰”,蓝色礼服配上青金石朝珠,同色系穿搭一整个拿捏住了。

清代皇帝有多喜欢蓝色,看看“三蓝”龙袍就知道了。整件衣服以深浅蓝彩做晕色,不仅袍服主体是蓝色,主要纹饰如云蝠等也是蓝色。

(综合现代快报、北京青年报、生命时报、央视)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