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宝珍
夏天闷热,虫子也很“烦躁”。7月7日早上,福州一名高空作业的工人全身多处被黄蜂蜇伤,并迅速出现恶心、呕吐、意识模糊、休克等过敏反应。
医生提醒,进入7、8月份,蜂类蜇伤的情况逐渐多起来,往年接诊的病例中不乏重症患者。市民在户外活动时,如果不慎被蜂类叮咬,要及时暴露伤口,用清水或者生理盐水清洗,出现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一定要及时送医。
被蜇后,伤者数分钟就意识模糊
当时,这名高空作业的工人不慎“惹恼”了一窝黄蜂,被蜇伤后不到5分钟,就出现恶心、呕吐,大量出汗,四肢冰冷,面色苍白,意识模糊……幸好工友及时发现了他的异常,马上通过吊机将他从高空降下来平放地板上,并拨打了120。
120赶到现场时,伤者已出现低血压的情况,考虑其为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肾上腺素”(抗过敏针)紧急抢救。经抗过敏等积极抢救后,立刻送往医院急诊科。
“该患者有较大面积被蜇伤,双侧手背、手肘和肩部都有明显红肿。”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廖云海医生介绍,患者被送到医院时,血压仍较低,意识不清,处于休克状态。
医生采取吸氧、暴露伤口、药物抢救、蛇伤药外敷和针灸等一系列急救措施后,患者意识恢复,生命征稳定,最后转危为安,经过进一步治疗,目前已出院。
蜂蜇伤,注意救治“黄金6小时”
廖医生介绍,黄蜂又称胡蜂,与普通的蜜蜂不同,很容易“生气”,当它感觉到任何威胁时,就会主动攻击。黄蜂的毒性也较强,如果蜇伤的部位比较多,除了局部红肿皮疹外,还可能出现全身过敏的反应,如头晕、呕吐、胸闷,严重时可有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休克、心脏衰竭等,应立即紧急就医。此外,蜂毒还有延迟反应,被蜇伤后,不要揉搓伤口,以免加速毒素扩散。
医生提醒,被蜇伤后数分钟至24小时,尤其是6小时内是救治“黄金6小时”。治疗上,以抗过敏、抗休克为主。
□相关链接
蜂类蜇伤后如何处理:
1.尽快拔除肉眼可见的毒刺;
2.局部冲洗(分不清时,用清水或者生理盐水清洗);
3.局部冰敷;
4.口服药物(止痛、抗过敏);
5.尽快就医。
蜂类蜇伤常见症状:
1.轻度反应:以局部损害为主,表现为红肿、疼痛、瘙痒,部分患者可见毒刺残留,常发生于蜇伤12~36小时之后。
2.中度反应:除了局部损害外,出现全身过敏的反应,如多发皮疹、头晕、呕吐、乏力、胸闷、胃肠不适或轻度的焦虑。
3.严重反应: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休克、心脏衰竭或无反应状态。应立即紧急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