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旅游,不少人会去各地的博物馆打卡。特别是暑期,大人们带着孩子流连在文物海洋里,增长了许多知识,但有时也会遇到一点小小的尴尬,即便看到了文物介绍,还是不知道这个文物叫啥,因为连字都不认识。特别是一些青铜容器,名字奇怪,一大堆的生僻字,有些还撞脸,看上去长得差不多。
今天的《史话》就一起来认识一下部分青铜容器,探寻文物里的秘密。
端起是酒杯
放下是“觯斝爵觥”
商周时期,众多的青铜器不仅被用于喝酒、吃肉,还被用于祭祀或显示军威、王权。正是由于稀有的青铜器通吃百姓、官人、军人、神仙,自然成为万般宠爱的重器。
在灿若星河的青铜器中,酒器就是星河中最耀眼的月亮。据统计,在殷墟妇好墓中一共出土了210件青铜器,其中酒器约占74%。商代农业生产力不错,以至于有大量的余粮可以用来酿酒。酒多了,酒器自然也就多了,这些酒器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看完下面这台戏就知道了。
爵、角、斝(jiǎ),端起来喝,爽,但酒器不稳,洒了可惜,怎么办?好办,有觥啊;
觥,案上一摆,稳如泰山,但储酒量不大,怎么办?好办,有尊、有罍(léi)啊;
尊、罍很大,还有盖子防止挥发,够喝好几天了,但太重,拿起来不方便,怎么办?好办,有卣啊;
卣有提梁,提起来轻松多了,随时可以满上……
看到了吗?为了能够放开肚皮灌酒以及取悦神灵,商人挖空心思研发了各种功能的酒器。
下面就简单介绍几种饮酒器和盛酒器。
爵(jué)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端起古老东方的“高脚杯”爵,为我们的友谊干杯。
爵,可以说是最早的酒器。下面有三条长腿,可升火温酒。爵作为贵族才能使用的酒器,在很多的古装影视剧中为观众所熟悉。
你或许还会好奇,爵这种酒杯上面怎么有两个小铜柱,像螺丝钉帽,又像两朵“小蘑菇”。
先秦时期的酒不是我们今天所喝的蒸馏酒,因而含有大量酒渣,而且古人喜欢在酒中添加植物香料以增加酒的香气。
有专家认为,为了酒的清冽可口,古人在爵上巧妙设置了两朵“小蘑菇”,用来挂滤网,过滤掉酒渣和植物香料。
觚(gū)
歌曲《送别》中有一句歌词:“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里的“觚”就是一种酒杯。
觚是中国古代饮酒器和礼器,作用相当于酒杯。初见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周,多为青铜制,形状细长,口部和底部都呈喇叭状。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饮。
斝(jiǎ)
斝,形状像爵但比爵大,有把手,圆口双柱,也像爵一样有两朵“小蘑菇”,平底之下有三个尖足。它是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
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斝为御用的酒杯。
觯(zhì)
觯,饮酒用的器皿。《礼记·礼器》有记载: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说明觯并不是平民百姓可以使用的酒器。商朝时,觯为小瓶形状,大多有盖子。西周时,出现方柱形的觯。春秋时,觯演变成长身,形状像觚。
觥(gōng)
觥,出现于商代中期,西周中期青铜觥退出历史舞台。但时至今日,我们依然用“觥筹交错”来形容宴饮的欢畅。这里的“觥”说的就是商周时期的这种酒器。
商代兽形觥多以动物作为造型,觥盖是兽首连接兽脊,流部则为兽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商代青铜“父乙觥”,就像一只萌萌的神兽,它有着长颈鹿的犄角,形似兔子的耳朵机警地竖起,背上伏着一条小龙。
尊(zūn)
尊,古代的大型盛酒器、温酒器,商周时期大量出现,在春秋及之后也偶有出现。除了最为著名的四羊方尊,还有象尊、年尊、虎尊等众多形象,既是实用器皿,又是艺术价值极高的工艺品。
罍(léi)
罍,也是盛酒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
卣(yǒu)
卣是商周时期的一种高级别的酒器,在重大册命典礼和高级祭祀典礼时,用来盛放礼仪所用的香酒。
商代的商王举行祭祀,会用到卣。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很著名的三件卣:二祀邲(bì)其卣、四祀邲其卣、六祀邲其卣。这三件卣是商代最后一位王——商纣王时期的盛酒器、祭祀礼器。
酒足了,可肚子还没饱
用“鬲甗鼎”煮点饭菜
虽然青铜容器种类繁多,但绕不开吃喝二字,上面介绍了喝酒、盛酒的器皿,下面就来介绍一些煮肉、做饭的容器。
鼎(dǐng) 贵重庄严的“大火锅”
大多数人对于鼎的认识,始于中学历史课本中的后母戊鼎。鼎,在古代是一种贵重的炊具,古人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想象你受邀赴一场青铜时代的聚会,热情的主人首先呈上的是贵重庄严的大火锅“鼎”。鼎足下生火,将牛、羊、猪、鱼等肉食一锅乱炖。
公元前606年春秋群雄争霸,楚国自己觉得很牛,对中原周王朝的使者发问:“敢问你家的九个大鼎有多重啊?”周王朝的使者答道:“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成语“问鼎中原”就是这么来的。而今天我们说的大名鼎鼎、人声鼎沸、一言九鼎、三足鼎立、鼎力相助……无不与鼎相关。
鬲(lì) 小短腿藏着大智慧
用“鼎”炖了一堆下饭菜后,主人又端上了盛着香喷喷米饭的鬲。
鬲,一个煮饭的家伙。这个容器下面有三足,足非常肥硕,足的内部是中空的,和上半部分相通,这样可以装下更多的饭。三足之间的空间可烧柴,加热其中的饭食。而袋状足胖胖小短腿的设计,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让食物快点煮熟。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杞伯双联鬲”,是春秋早期的一件青铜器,它的器型很特殊,是两个单鬲连在一起的,又称为“偶鬲”。这个双联鬲的边沿上还铸有铭文,说明这是杞国国君为一位被称为“车母”的女性所铸的陪嫁之物。
杞国是一个很小的诸侯国,《史记》说它“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意思就是说,杞国这个诸侯国实在太小了,就算发生了什么事也不值一提。战国初期,杞国被楚国所灭。但是,“杞人忧天”这个成语传说至今。
甗(yǎn) 蒸食物的神器
甗,是由鬲演变而来的食器,用来蒸熟食物。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为“甑(zèng)”,下半部为“鬲”。鬲中盛水,烧热后水蒸气通过中间箅(bì)上的孔,传达到上面甑的部分,利用热能蒸熟食物。整个商代和西周都把甗作为必用的食器,一直到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绝大多数墓中必有的随葬器。
甗往往都是一鬲一甑式,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甗是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也叫“一鬲三甑”式甗。这个三联甗下面的鬲部分像是一个长桌案,有六个足,上面有三个甑,可以分别蒸不同的食物,就好像是一个案上有三个灶一样。
簋(guǐ) 揭秘武王伐纣
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中说,“簋”是盛放黍、稷等粮食的食器。
历史上使用簋的时间段基本从商代开始,历经西周,持续到春秋晚期。战国时使用的青铜器里已经不再有簋出现了。
周代时,簋成为礼器,祭祀的时候,用来盛放五谷制成的食物。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利簋,是西周建立之初周武王时所铸的青铜器,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利簋上铸有铭文,别看只有短短的三十二个字,却记录了三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武王伐纣。
(综合齐鲁晚报、北京青年报、澎湃新闻、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