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雪薇 周字艺 毛朝青 文/图
暑假开始后,游泳池又开始热闹起来了。游泳作为福州一项传统的夏日全民运动,有着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从鼓岭上的洋人游泳池,到青年会的游泳馆,再到近年来的大众体育热,福州人的游泳记忆,经历了许多变迁。记者访问福州的老泳人,盘点老式泳池建筑,还原“福州游泳往事”。
老泳池:鼓岭引风气之先
说起福州近代以来的泳池,最有名的莫过于鼓岭古街上的百年游泳池了。山上清冽的泉水顺流而下,经过引流,便成为泳池用水。
据称,之所以在此处选址建造泳池,是因为当初来福州的外国人看到了边上有一口古井,井内常年有清冽的泉水,能够确保稳定的供水来源。于是,他们就在古井旁挖建了这个游泳池。
此外,当时的外国人在鼓岭游泳的地方,还有柱里月爿池和南洋溪两处。前者是女性专用泳池,后者因水质清澈,成为天然游泳场所。
泳池旁边原是中国俱乐部和鼓岭学校,对于大部分鼓岭的孩子来说,他们最喜欢的活动就是上午在游泳池游泳,下午打网球。时代变迁,当初的更衣室和运动后休息喝茶的地方,现在已是福州茉莉花茶的对外展示点。
上世纪初,坐落于闽江畔的福州市基督教青年会(现福州青年会)成为集文化、社交、体育等活动于一体的场所,内部设有当时唯一具有室内灯光的篮排两用球场和位于后楼地下室的室内游泳池,是当时进步青年们的聚集地,他们在这里参加青年活动,传播先进思想,或在游泳馆中畅游,举办游泳比赛。
福州早年的泳池,更像是少数人才能参加的“奢侈”享受,但在不少普通福州老游泳人眼中,他们有关游泳的记忆,更多的在江河湖海等自然水域,而非游泳馆中开始的。
老泳人:从江河湖海游进泳馆
“60后”的陈华是一名游泳教练,在福州从事游泳培训已经25年。体校毕业的她,游泳既是职业,也是爱好。曾经,她早上4点就起床游泳,也感受过-6℃的冰冷河水。“一直都在坚持冬泳,并加入了冬泳协会,大家一起在河里游。”
早年在南平的时候,陈华就与同好们一起,在江河中畅游,多次横渡闽江。他们曾从位于闽江下游的南平玉屏桥,一直游到闽江上游的夏道镇,全程约13公里,在夏道镇休整之后,再坐公交回家。“那时候没有什么游泳馆之类的游法,就是在江河湖海之中锻炼身体。”
十五六年前,她来到福州,考取了教练员与救生员资质,开始真正将游泳的爱好发展成自己的工作。从传统公共池游泳馆,到运动专业游泳馆,再到游泳馆进入健身房,进入小区,陈教练见证了社会游泳馆类型的变迁。
陈华教过的学生,年龄覆盖面也很广,“从三岁到七十几岁都有”。她说,年纪较大的学员,通常都是和她一样,是从江河之中游起来的,很多动作都来源于自学,并不标准,因此来她这边学习,往往是为了纠正动作。
她注意到,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直接从游泳馆开始学习游泳。有些游泳课程的设置,除了成年人班和儿童班,还有亲子班,家长和孩子共同来学习游泳,享受快乐的水上家庭时光。
陈教练觉得,游泳馆的普及与游泳课程受众的拓宽,意味着游泳教育和健身意识,在大众的日常观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游泳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改善睡眠,无论作为健身项目还是求生技能,游泳都是非常重要的。”
新故事:游泳教学促学子健康
在福州三中体育组组长林善永老师的记忆中,上世纪70年代的游泳项目不够普及,条件也不佳,他自己的游泳也多靠自学。
1988年,他考入福建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有幸受到了相关方面的专业高等教育。毕业后,他被分配至福州三中担任体育老师。
“上世纪60年代,三中就已经开展游泳教学了。”当时该校是福州少有的配备有泳池的学校,同时也招收并培养有游泳特长的学生,选拔建立自己的游泳队,所以对游泳教育十分重视,学生有着很多锻炼机会。
在多年带班、培养一代代学生的过程中,林老师也感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参加竞赛、国家级运动员称号的获得……这些荣誉能参与升学评定,为学生的未来带来了更多可能,也进一步推动了学生参与游泳运动的热情。“室内室外各类泳池变得越来越多,出外训练,参与带队培训的教练水平也越来越高。”
如今,福州三中泳池的运营也有了一些变化。林老师说:“早先游泳池是学校自营的,后来改为对外承包。”专业公司承包并对公众开放后,校园泳池的管理更加规范,在保障师生教学与健身需求后,也提升了社会公众的利用率和游泳运动的推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