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记者 柳小玲/文 田米/图
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永春县仙夹镇山后村是著名的漆艺之乡,这里生活着一对热爱大漆漆艺的父子:69岁的父亲郭邦腾,坚守传承大漆漆艺50余年,是永春漆篮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儿子郭志毅则从小耳濡目染,在继承大漆手艺后,潜心创作,大胆创新,如今也成长为泉州市工艺美术大师。
上阵父子兵,在非遗手工艺传承的过程中,他们发挥着重大的作用。7月11日,记者一行探访了永春县善兴堂大漆漆艺工作室,与这对父子进行对话。
漆篮盛水不漏
令人赞叹不已
夏日午后,天气燥热,永春县五里街附近一栋民房内,郭邦腾与儿子郭志毅正坐在矮椅上专注地制作漆篮。一只裹了大半油灰的竹编篮胚,在郭邦腾手中来回翻转,透过老花眼镜,见到还有涂抹不均匀的位置,他用刮刀利索地从碗里取了少量灰,继续耐心地涂抹起来。人们常说“竹篮打水一场空”,郭邦腾上灰的这道工序,便是使漆篮变得坚固轻巧、盛水不漏的关键。
郭志毅则在给打磨好的篮胚上油漆,他上的是推光漆,由生漆加工而成,覆盖漆灰并形成黑色的基调,涂刷大漆后,把它放在另一处房间里晾干;紧接着,又给其他晾干的篮胚进行手工推光,四五次重复推光后,直到形成明亮光滑的漆面效果,就能进入下一道工序。
记者在工作室内的作品展区见到,一件件精巧玲珑的漆艺作品令人爱不释手,有漆篮、漆盘、漆杯等,皆出自这对父子之手,高雅古朴、端庄大方。
工序繁琐细致
一年才做一件
郭邦腾介绍道,漆篮工序繁琐细致,主要经过制篮胚(竹编)、上油灰、上油漆、堆雕、绘画等工序,从编篮到一件漆器完成至少需要一年时间,耗时甚长。
其中,竹编是将竹篾编制成竹篮,他们家做的竹篮,大部分要把竹子破成宽0.35至0.4毫米的篾丝,经缚才、编底箍、编篮盖、卷嘴、扯脚、插耳柄等工序编成松紧适度的篮胚,再用石灰水煮沸。郭邦腾说,这么细的篾丝,做出的漆篮更为精致。
随后,进入上漆灰环节,将土壤晾晒研制成细微的土粉,加入生漆搅拌,做成大漆灰,涂于竹篮的表层,随后,在篮胚上贴上手工织造的夏布,均匀涂抹大漆灰,自然晾干。紧接着,多次重复涂刷大漆,晾干、手工推光。最后,漆画堆雕是漆篮的“画龙点睛”之笔,要在漆篮上精心绘制各种金图案,上金箔,安金线,描朱红,安金朵。
痴迷热爱漆艺
他的耐性十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后村家家户户都做漆艺,郭邦腾家亦不例外。郭邦腾从15岁时就跟随父亲学习大漆漆艺,在习得这门手艺后,四处奔波上门做家具、做漆篮,他还曾到过马来西亚等地,为寺庙里做漆,这一干便是50多年。
“那时候苦,没有交通工具,为了赚钱养家,近的到玉斗,我都得挑着工具箱,走上一天,才能到雇主家。”郭邦腾说,大漆技艺在过去辉煌得很,人们曾大量使用髹饰过的漆床、桌椅、橱柜及漆盒漆篮漆罐,他也是当地有名气的油漆匠,远的还有石狮、永安的人家,也都会请他过去做家具。
50余年间,郭邦腾早已把这门手艺由养家糊口,慢慢转变成了一份痴迷与热爱。这些年,他更专注于漆篮创作,致力于打造精品,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展评中获奖。他的作品竹胎推光描金漆篮《四季永春》,荣获2019年“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这是一件传统的永春漆篮,他说,在永春及周边有一些重要习俗会用到漆篮,如女儿出嫁要买一个漆篮陪嫁,漆篮上通常会有6个如意的造型,寓意着吉祥如意;寿诞仪式也需要女儿们挑一担漆篮,里面盛装着面线、鸡蛋、猪脚等,表达满满的孝心。“一个好的漆篮选材用料及做工都很有讲究,底胎竹编经过特殊的防蛀处理,漆灰和漆层采用纯正的天然大漆以保证漆篮可以传承几百年,上好的夏布确保关键部位不开裂、99%纯度的黄金箔永不褪色。”郭邦腾进一步介绍道。
在郭邦腾看来,要想做大漆技艺,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耐得住寂寞,表面是人在磨漆,其实是磨手艺人的耐性。“大漆工艺繁复而又细腻,与现代都市紧张的快节奏生活格格不入,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毅力,这是我最敬佩父亲的地方,他身上的这份耐性,可以让他坐着一整天。”郭志毅说道。
儿子大胆创新
首创脱胎漆篮
1981年出生的郭志毅,也在大漆技艺中钻研了不少年头,他也是15岁时跟着父亲学习大漆手艺。只可惜,当时正处于追求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全靠手工的大漆技艺只能逐渐被化学漆替代,郭志毅做家居装修时使用的大多也是化学漆,虽然效率高,但是了无生趣,他便转做电商,数年前才又回归家乡。
“父亲退休后,总坐在阳台上做漆篮,我沉下心来看他做,竟也慢慢喜欢上了漆篮。”郭志毅每每想起这一幕,记忆尤深,他也是从那一刻起,决定重新拾起大漆技艺。
这些年,郭志毅继承了父辈的大漆手艺,潜心学习创作,他从网上看到其他地方的犀皮漆技艺,便学以致用,运用到了大漆手艺里。“永春大漆技艺是使用戗金技艺,犀牛皮漆技艺在永春是没有见过的。”郭志毅说道。
不仅如此,他还大胆创新,把其他地区的漆艺特色融入到永春漆篮的创作当中,首创了脱胎工艺与竹编工艺结合的漆篮。原来,传统的永春漆篮是用竹子编好再做漆艺,而郭志毅则是采用脱胎加竹编的工艺,以大漆、夏布成型,成型后再加上竹编。“这样制作的漆篮更标准化,还可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任何造型。”郭志毅说道。脱胎漆篮的出现,填补了漆篮只有竹编没有脱胎的空白,再加上表面采用推光漆工艺,使得精密度、精细度大幅度提升。
郭志毅的作品《新生》,便是使用了这项技艺。记者见到,从外观看,这件作品与其他漆篮类似,但底胎的制作工艺与传统漆篮完全不一样,因此取名“新生”,曾荣获2020年第三届福建省工艺美术创意设计大赛金奖。
文创精致美观实用
平台传播展示非遗
他还赋予了大漆技艺更多可能性,诞生了不少文创产品。他将陶瓷与大漆结合制作出一个个精美富有特色的茶杯,其底胎采用高温陶瓷,内壁为青瓷釉,杯外侧则为大漆工艺,以天然大漆为原材料,采用描金、推光等技法制作而成。他还做了一套大漆书签,通过大漆工艺做成一张张又薄又精致的书签,深受年轻人喜爱。这些文创产品,不仅精致美观,而且更具实用性。他的作品《乡愁》荣获2021年第十一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金奖。
这两年,网络平台也为这些手艺人提供了一个舞台,让非遗传承人展示才华和独特技艺,吸引更多人关注和支持非遗文化。作为年轻一代的手艺人,郭志毅擅长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有关大漆技艺的视频内容,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粉丝关注永春大漆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