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6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冷门专业逐渐“热”起来

“文博热”新风吹向年轻人

日前,“长江与海洋文明·考古文物精品展”在沪开幕,吸引了众多市民观展 (新华/图)

N工人日报

科技日报

过去半个月来,随着网红名师张雪峰的“出圈”,高考如何填志愿闯入聚光灯下:年轻人该如何选专业,冷门还是热门,就业优先还是兴趣优先……7月初,随着全国各省份的高招本科志愿填报陆续截止,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暂时画上句号。

记者注意到,曾几何时,考古、文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是冷门和小众的代名词,而近年来,却成为一些年轻人考虑的优选。

北京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曾参与发布的一份《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显示,在人文专业方向,学生最感兴趣的前三个专业分别是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以及考古学。

志愿选择

心之所向,偏门冷门走向热门

正在等待录取结果的关玥,是河南的理科考生。填报志愿前,亲戚朋友劝她学电气工程自动化类专业,原因是就业机会更多,但她的目标是进入敦煌研究院工作,因此,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要到那么远的地方去?”面对亲友的疑问,关玥没有动摇,她清楚地记得,高中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湖南女孩钟芳蓉坚定选择考古专业的故事,以及“敦煌女儿”樊锦诗在《厮守,一眼千年》一文中写下的一句话:“一代又一代有志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年轻人,面对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面对苍茫戈壁的寂寞,披星戴月,前赴后继……”

安徽考生张圣娴的第一志愿是云南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她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是,对历史感兴趣,而且喜欢文物修复的过程。“看到残破的老物件在手中被修复,会有一种深深的成就感。”

“起初父母比较反对,认为毕业后没前途,不好找工作。”张圣娴说,一方面因为自己确实喜欢这个专业,另一方面不断劝导父母说,这个行业虽然不需要很多人,但是总需要有人去做,只要学得好,不愁找不到工作。慢慢地父母的态度从勉强同意变为支持。

关玥来自农村,但父母并没有阻挡她追寻梦想的脚步。父亲还曾在她生日时送了一本书《我心归处是敦煌》。填报志愿前,文化水平不高的母亲说,希望她能学自己喜欢的专业,通过努力实现目标。

从初中时起,苏席就对博物馆、文物、古人传记等有历史感的事物,产生浓厚兴趣,喜欢通过历史文物,想象和感知跨越几百上千年的情感以及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为了将热爱照进现实,17岁的她,在征求父母同意后,将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作为高考第一志愿。

苏席明显感觉到,随着各种博物馆、文博类节目不断出圈,考古专业日益“被看见”,并逐渐从少人问津的偏门冷门走向热门。

专业学习

考古不是“盗墓”,学科内涵更加丰富

武汉大学考古学博士王清荔在分享其求学经历时表示,在纪录片和相关书籍的熏染下,她从初中起就决定未来要学考古学。由于高中学的是理科,大学时她选择了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后来又考了考古专业的研究生。

“一开始知道我要学考古时,大部分人不了解,会说‘哇,好酷’,还有一些人会调侃说,以后就是盗墓的。”王清荔介绍,其实要学的东西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大多考古院系会开设断代考古、田野考古、考古绘图、文物摄影等课程,每门课程的学习任务都不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下田野参加实习或进行科研,也是考古专业的学生绕不开的话题。“扛着洛阳铲铲土、运土,并对挖出来的土‘望闻问切’,没有高大上的考古方舱,有时能挖到一些器物,但大多数时候是一无所获。”

浙江大学考古学研究所所长、文科领军教授林留根介绍,很长一段时间内,大众对考古学的认知都较为浅显,但随着学科的发展,考古工作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野外调查和发掘,对科研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如今的考古学其学科内涵已变得更为丰富”。

林留根表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资料,这就决定了它的科学属性。而随着考古学与自然科学手段的不断结合,研究者能够对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展更加细致入微和丰富多彩的研究。目前,考古学已经与自然学科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交叉性的学科方向,产生了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分子考古学、文物保护学等,并培养出了大量人才。

就业前景

全国一年毕业生约2000人,人才需求量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考古学资料获取能力的不断提升,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考古工作将成倍增加,会对田野一线的考古工作人员有更大需求。考古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可期。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曹斌表示,考古及相关专业虽然属于相对冷门专业,但是就业并不差,工作也相对稳定。

5月1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382家,全国博物馆总数达6565家,排名全球前列,相比2012年的3069家,增长了1倍多。文旅部相关负责人曾介绍,“十四五”期间将加强考古学科和队伍建设,力争到2025年文物科研人员数量增长25%。

曹斌强调,年轻人报考专业兴趣很重要,不要简单地追逐热门,热门专业往往竞争也更加激烈,要重点考察该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只要学生喜欢考古学专业,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再加上研究生深造,毕业后会很自然地过渡到相关行业中。”

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主任杜正贤对考古学专业的就业形势比较有信心:“目前,全国一年考古学专业的本科、硕士及博士毕业生仅2000人左右,而全国考古学专业机构的人才需求量远大于这个数字,因此,报考此类专业,已经不仅是单纯地为爱发电,而是有现实条件作为支撑。”

“考古、文博、文物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都是非常有趣的,现在考古工作条件也越来越好,已经不再是过去人们心目中那种风吹日晒、风餐露宿的艰苦条件了,学生只要能够练就扎实的本领,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就不必有所顾虑。”杜正贤说。

作为经历了文物保护技术和考古学两个专业的“过来人”,王清荔直言,进入相关专业后,可以将看文献和下田野期间看成试炼,考察自己否坚定地喜欢这个专业。“就像谈恋爱,要和这个专业不断磨合,合适了,就一直走下去,不合适,也可以转行,总归是朝着热爱的方向努力过。”

□评论

填报志愿

热爱比热门更重要

每到高考志愿填报季,就有“热门专业建议”和“避坑指南”等各类榜单充斥网络,类似的争论也层出不穷。过去几年里,生物、化学、环境、材料等四个专业,一直被排在冷门专业榜单榜首。今年的情况与往年本质上并无不同,无非是新闻学接替“生化环材”,被贴上了“普通家庭孩子不能报”的标签。

不可否认,从就业市场来看,专业的确有冷热之分。不过,一些所谓的指导专家只从家庭背景、就业率、未来收入等角度出发,建议选择“能赚钱”的专业,这看似负责,实则以偏概全,除了炒作、博流量、加剧功利倾向之外,还有误导之嫌。

高考志愿填报当然不是不可以考虑一些功利指标和现实因素,但在计算“回报率”之前,首先应结合自身的兴趣专长、性格特征等选择合适的专业。须知,同一个专业,可能适合别人,却不一定适合自己。盲目跟风,即便是热门专业,学得不尽如人意,甚至感到后悔的大有人在;理性选择,就算是冷门专业,一样能凭借一技之长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价值。

更何况,时代在变,所谓的冷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热门与冷门往往不断交替,而且难以预测。对于随波逐流的人来说,几年大学读下来,当时的热门行业周期可能也就过去了。一旦热门转冷,又缺乏兴趣支撑,只会加倍失望。这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就业市场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之中,“热门专业冷就业、冷门专业热就业”的现象比比皆是。十年前,谁能想到会出现这么多新职业新工种?

填报高考志愿是一个了解自己、规划人生的过程。说到底,专业前景几何,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热度,而是热爱。可以这么说,个人喜好、特长以及努力程度占据着更高的权重。每个人都想清楚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以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么选择未来的人生道路,听从内心的真实想法,选择真心热爱的专业,抱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所有的决定都不会被辜负。

(福建日报)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