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董加固 杨江参 王培森 文/图
还记得听着悠扬歌声长大的“音乐水稻”吗?(详见2022年11月3日MA01版)7月17日,海都记者获悉,种植“音乐水稻”的吴财情,最近又有了“新动作”——在水稻田里,放养数千斤鱼苗,预计再过四个月,肉质鲜美的“稻花鱼”就可以出现在市民的餐桌上。
这些鱼苗如何在稻田里生长?又如何实现“粮鱼双丰收”?17日上午10点多,海都记者驱车到泉州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实地探访。
稻田四周挖“环沟”,水深1.5米~2米
这片放养鱼苗的水稻田,为“英都镇稻渔综合养殖项目”示范基地,面积25亩,位于良山村坂埔三落,旁边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坂埔古厝。
炎热的天气下,记者看到成片的稻田绿油油的,与其他稻田明显不同的是,这些稻田的四周挖了“环沟”,环沟宽约有1.5米,水深1.5米至2米。
“现在看不到鱼了,鱼还很小。”当地村干部洪子卿告诉记者,7月10日上午,鱼苗投放到稻田里,这些鱼苗就争先恐后游入稻田旁的水沟,瞬间消失不见了。“此次投放的鱼苗为150克/尾的黄金鲫鱼,共计投放2000斤,每亩投入鱼苗80斤,覆盖稻田25亩,预计11月中旬迎来收成,养鱼每亩预计增收2000元;水稻每亩产量1500斤,每亩可增收1000元,两样每亩共计可增加收入3000元。”洪子卿说。
稻鱼深水共生,背后有专家指导
记者从南安市英都镇政府了解到,该项目在开展过程中,特别邀请了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陈丹作为技术指导,深水稻鱼共生技术是陈丹教授发明创新的一项稻田综合种养技术。
“我很早就开始研究试验这个项目,稻渔综合养殖项目选用的稻田需水源清新、保持常流,周围可挖环沟,种植的水稻品种要耐淹水、分蘗力强、抗倒伏,才有办法开展。”陈丹介绍道,随着稻苗生长逐渐提高水位后,鱼就可以游到稻草中,通过鱼摄食水稻害虫、杂草等,排泄粪肥提升肥力,实现鱼和水稻相互依存、互利共生,打造“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稻鱼共生系统。
“鱼以稻田里的虫子和杂草等为食物,水稻以吸收鱼的排泄物、残饵等为养料,还能吸收鱼塘里的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避免水体富营养化,起到改善和净化水质的作用,做到养鱼不换水、种稻不施肥。这种生态养殖方式下,不光鱼的肉质好,稻米的品质也会明显提升。”陈丹介绍,该水稻全生育期约180天,待成熟时株高可达1.7米。
开心农场负责人吴财情告诉记者,此次农场选用了25亩稻田作为试验田,“如果项目成功,农场400亩稻田也将陆续拓展”。
“稻花鱼”试验成功后
将在全市推广
“为了提高水稻种植效益,今年初以来,我们牵线搭桥了该项目,这种稻渔共作技术,有望实现种植养殖双丰收。”南安市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与科技教育信息科负责人林金典介绍,接下来,南安市农业农村局将以该项目为试点,推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渔综合养殖,通过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
据悉,此项目开创泉州市工厂化稻渔养殖先例,是泉州市首次试验深水稻鱼共生技术。为推动渔业产业绿色发展,今年以来,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落地实施60个渔业结构优化调整重点项目,通过“近海+深远海+工厂化+立体综合种养”四个维度,全力推动调优渔业养殖结构,提升水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
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是泉州市渔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点任务之一,“稻花鱼”肉质鲜美无腥味,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将在此次试验成功后,在泉州全市范围内加大推广示范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