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童书把骚扰行为包装成坚持追爱,还有暴力惊悚色情描述

儿童课外读物 莫成课外“毒物”

N法治日报

一场聚会上,男生对女生一见钟情,多次示爱被拒后开始对女生进行跟踪,并骚扰其身边人,甚至还有暴力行为……女生不堪其扰,将其告上法庭,男生被判处缓刑。男生在法庭上高呼:“我失去的是自由,但不会失去的是对你的爱!”听到这话,女生的心被触动了,终于愿意接受男生的爱。两人在法庭上深深相拥,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上述故事来自一本推荐12岁以下孩子阅读的故事合集。故事的最后,有一道思考题“这个故事教会我们什么”,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只要坚持,就会取得理想的结果。

北京市朝阳区居民邹先生在翻阅孩子的课外书时,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看到这个故事后,他第一反应是“怪怪的”:“把骚扰行为包装成坚持追爱,这让不满12岁的孩子看到,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怎样的影响啊?”

记者近日调查发现,这种让家长和孩子觉得“怪怪的”童书,在市场上时有出现。部分图书中有暴力、惊悚、色情描写,有的儿童绘本插图暴露、人物比例奇怪。更有甚者,有歪曲历史、不良价值导向的内容。

热销绘本童书 内含暴力色情情节

近日,天津市居民赖女士在网上给自己4岁的女儿选购了一本名为《不要随便××》的儿童绘本。然而收到书后,赖女士随意翻阅了几页,就发现整本书充斥着不堪入目的对话。

不仅如此,书中的插图也让赖女士瞠目结舌:有男人抱着小女孩,小女孩露出底裤的画面,男人的手还放在女孩的隐私部位。

赖女士告诉记者,这本绘本在网上销量可观,宣传页面上写着——献给孩子们的性教育读本,甚至还是不少店铺的推荐书籍。“打着性教育的旗号,实际却只谈‘性’,毫无正面教育意义可言,难以想象孩子看完之后会给她的价值观造成怎样的影响。”

这已经不是赖女士在儿童课外读物上踩过的第一次“坑”了。她之前买过一本名为《××过生日》的童书,背景故事是小熊过生日,请来了小鸡、小兔子、小老虎等动物朋友。故事乍一看很正常,结果看到后面,大家在吃蛋糕的时候,书上提示“少了一个小朋友”,而桌子上却多了一盘烤鸡,之前出现过的小鸡从此不见踪迹。

赖女士回忆说,当时是和女儿一起看的这本书,翻到这页时,女儿还没反应过来,一直追着她问“到底少了哪个小朋友”,赖女士却不知该如何回答。“作者拿恶俗当有趣,丝毫不尊重孩子的天真和善良。”

记者近日调查采访时也发现,一些儿童课外读物中包含不良内容。

江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2022年5月发布的《江西省儿童课外读物消费调查报告》显示,有的儿童课外读物存在不良行为诱导、粗俗用语、暴力、篡改经典等问题。例如,《脑筋急转弯——智力比拼》一书中,呈现了“飞机从天上掉下来没有人受伤,原因是全都死了”的不利于儿童心理成长的内容。

传递错误价值观 侵害儿童身心健康

更有甚者,有的儿童课外读物还出现了严重的历史常识错误。今年5月,系列历史读物《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被曝出现事实性错误:在讲述甲午中日海战时,书中用了一张“丁汝昌投降图”。而实际情况是,丁汝昌作为北洋水师提督,率众顽强抵抗日军,拒绝投降后英勇牺牲。事情被曝光后,该书的出版社发布情况通报称,该图书确实存在不当插图问题。已第一时间联系相关单位停止销售,全面收回销毁。

上海市法学会未成年人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郗培植认为,儿童课外读物市场庞大且多样化,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内容浅薄、故事情节不完整、语言表达不恰当、价值观扭曲等方面,读物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需要关注。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孩子的阅读体验、学习能力和道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告诉记者,不良内容可能传递错误的价值观,例如鼓励暴力、歧视、攀比等,导致孩子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同时,一些不良内容中可能存在不适宜的行为,如暴力、欺凌等,孩子容易模仿这些行为,导致他们产生不良行为的倾向。孩子接触这类儿童课外读物多了之后,可能会习惯这样一种精神食粮,不愿意再去欣赏一些高雅的文学,对其人格养成非常不利。

“不准确或错误的信息可能对孩子的认知和知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误导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不良内容可能引发孩子的恐惧、焦虑和情绪不稳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质量不良的儿童课外读物可能让孩子失去对阅读的兴趣,影响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郗培植说。

专家

推广分级阅读标准

提高课外读物质量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在对一些儿童课外读物内容是否“不良”的判定上仍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不良内容”,但也有人认为是“正常文学创作”。

例如,某号称“多地学校推荐,暴涨知识”的漫画中国史系列书籍,其中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开国皇帝朱温“扒灰”等描写,有家长怒而发帖斥责:“现在的儿童课外读物都不审核吗?竟然还是网站推荐的儿童课外读物。”但在帖子的评论区,也有家长认为“没什么”“可以让孩子对历史感兴趣,愿意去读历史方面的书籍就挺好”。

孙宏艳认为,之所以有“是否不良内容”的争议,正是因为目前缺乏对儿童课外读物的内容标准。“判断儿童课外读物内容是否不良,最重要的是要符合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不同年龄层对于文字、图画的接受能力有显著差距,年龄带来的限制也会影响对童书内容是否适宜的判断,但目前我们缺少根据不同年龄层划分童书的分类标准。”

此前,我国曾在2011年公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提到,要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制,但纲要中并未明确指出执行的具体时间和方案。2023年2月,《3~8岁儿童分级阅读指导》团体标准发布,这是我国首个由行业协会正式发布的儿童分级阅读标准,旨在规范儿童课外读物分级特征,明确阅读能力指导目标,填补分级阅读指导标准的空白。

郗培植建议制定权威、科学的儿童文学标准和指导,明确儿童课外读物的内容、质量和适宜性要求。这样可以提供给出版商、编辑、作家和其他相关从业者明确的参考和规范,确保出版的儿童课外读物质量和教育价值。

什么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优质读物?需要综合考虑才能找到适合孩子年龄的好绘本,而优质的儿童课外读物需要符合四方面要求:内容要足够有趣,图画内容要足够美,图文比例要适当,内容要贴近生活。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丹丹

无论是作者、出版商还是学校、家长,都必须要把服务未成年人放在前面,要加强对作者和编辑的培训。同时,加强家庭和学校的阅读引导,推荐好书,让孩子们真正爱上阅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