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闽味 上一版 下一版  

七旬老艺人的60年北管情缘

刘宗训

教的耐心,学的认真

百姓课堂上,刘宗训为学员传授北管演奏技巧

N海都记者 柳小玲/文 李梓召/图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是广泛流传于泉州市泉港区的一种民间丝竹音乐,与南音并称“姐妹花”,素有“天子传音”的美誉,早在2006年,就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成为泉州的一张文化名片。今年75岁的刘宗训,是北管省级传承人,近日,记者来到他家中,聆听这位七旬老人讲述北管情结。

讲述

10岁开始接触北管

唱了一辈子也不厌烦

在泉港区峰尾镇诚峰村一栋民宅里,我们见到了刘宗训。因前些年意外摔倒,他腿脚有些不利索,看着略显疲惫,但只要与他一聊起北管来,立马神采奕奕。

“我从10岁时就开始接触北管了,唱了一辈子的北管曲,怎么也不厌烦。”聊起与北管的结缘,刘宗训侃侃而谈。他的北管音乐启蒙老师叫刘锡碧,是当地的一位北管民间老艺人,同时也是一名理发师,擅长所有北管乐器,尤精京胡、三弦。儿时刘宗训常常会来理发店玩耍,有次刘锡碧将一对钹拿给他玩,没想到刘宗训操弄得像模像样的,很有节奏感。刘锡碧觉得,这是块学北管的料儿,便收他为徒,教他弹奏乐器、唱小曲儿。不知不觉中,刘宗训很快学会了所有北管乐器,最擅长的还是继承老师的三弦,而三弦是北管乐队里的压阵,算是所有北管乐器里最有难度的。

说罢,他起身从屋里一面挂满伬胡、瓢胡、三弦、二胡、板胡等北管乐器的墙壁上,取下一把三弦,为我们弹奏了一曲北管经典曲目《梅花三弄》,技艺娴熟,悦耳动听,弹着弹着,他也跟着尽兴吟唱起曲儿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停也停不下来。

北管乐队里,大多数都是业余的老艺人,平时要忙自身的生计,刘宗训也是如此。年轻时,他是名摄影师,需挣钱养家,但他对北管的热爱一直未改,只要一有空闲,就与志同道合的艺人朋友坐在一块吹拉弹唱,切磋技艺。那时,北管在泉港十分盛行,无论婚丧嫁娶、宗教节庆,泉港各村无不使用北管音乐,辉煌的场景令他记忆犹新。

之后北管一度没落,上世纪80年代,老艺人纷纷自发抢救整编北管音乐。“我的老师刘锡碧,到了古稀之年,还与弟子演奏多首北管曲谱,凭着记忆整写曲谱,整理编印北管曲谱,提供有关资料,对濒临绝迹的北管音乐继续流传及为它的抢救整编做出了积极贡献。”刘宗训说。

刘宗训深受老一辈北管艺人的感染,也加入了发掘抢救北管的工作中。他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投身搜集整理北管音乐原生态素材,在为“泉州北管”申报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时,提供了大量历史照片和遗存资料。

创新

表演和曲目上不“老调重弹” 深受年轻人喜爱

“北管源自明清两朝的江淮小调及江南丝竹乐,通过海运与移民等方式传入泉州,在泉港融入闽南与莆仙音乐元素后,渐渐成为独特的乐种。”刘宗训时常为北管音乐的独树一帜感到自豪,但内心常惶恐不安,北管艺人从艺收入不固定,主要靠民间丧礼、通宵伴坐演唱取得微薄报酬,加之表演老调重弹,重复演奏老曲牌曲谱,形式单调乏味等因素,因而愿意学的人越来越少,传承成为问题。

他觉得,北管音乐应在表演和曲目上尝试创新,迎合不同观众的口味,才能让大家对北管有全新的印象和感受。为此,在过去数十年里,刘宗训用心创作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又接地气的北管曲艺,融入当地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增加参与学习北管音乐的兴趣和授徒传艺的延续性。

他为当地大大小小的文艺晚会,创新创编北管曲艺节目,演奏、说唱,创编北管曲艺,将传统音乐中的工尺谱与五线谱融合,并结合社会热点重新创作,拓展传播面。他根据北管曲目《采莲歌》进行改编,结合北管艺术形式,创作出的一首《创建文明新城市》曲,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深受年轻人喜爱。

而在北管音乐濒临绝迹的关键时期,2002年,刘宗训还主动协助组织圭峰北管艺人,录制两盘《泉州北管传统曲牌选》VCD,共50多首曲谱,使得北管音乐得以保护和发展。同时,20多次主动配合北管乐队、乐团赴国际性、国家级、省、市交流比赛并获奖,接待海内外音乐家对北管的专题考察和拍摄,并根据北管传统曲牌填词改编创作了10多件作品,在市、区文艺活动中获奖。

传承

免费教学北管音乐 传承北管文化

而为更好传承北管文化,1995年,刘宗训在担任峰尾圭峰北管乐社副社长时,就开始收徒传授三弦、二胡、打击乐演奏,传授北管唱腔等。自2015年起,刘宗训还利用暑期为青少年免费培训北管音乐及民族乐器。

当日下午,在刘宗训的带领下,我们一同来到了隔壁的诚平村,北管市级传承人刘峥宗的家中。刘峥宗是刘宗训的老朋友,年轻时耳濡目染,在他心里也埋下了热爱北管的种子,也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北管老艺人。为让更多人传唱北管,刘峥宗将自家的二楼腾出,作为圭峰北管乐社教学北管的场地,刘宗训常常会来这里,同刘峥宗及其他老艺人一起向学生“倾囊相授”,免费教学北管乐。

下午3时许,刘峥宗家中传出一阵悠扬的歌声和乐器演奏声,30多位老中青少四代学生齐聚一堂,个个手持乐器,管弦悠扬,声线温婉,令人陶醉。如今,他们的北管乐社兴趣班已经吸引周边50多位村民参与,刘宗训从北管的历史到北管的基础知识再到一对一的指导,凭借多年的经验进行教学。

“我和老公看到他们在这里拉二胡等乐器,就抱着尝试的心态报名了,一开始怕学不会,没信心,但老师教得很耐心很详细,北管的氛围也很好,现在我会拉二胡,老公会吹箫,很有成就感。”在村里开店的50多岁村民刘秀恩说道。

而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林舒涵,一开始是很抵触北管乐的,她说,后来偶然有机会参加北管培训,直接听入迷了,立即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北管乐团,幸运的是,家里人都很支持。“升高中后也会继续接触北管,不会因为学业繁忙而放弃。”学生林舒涵说道。

如今,像这样的场景,在泉港区各个乡镇都能见到,泉州北管传承在当地深入人心,“传承与保护是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应尽的责任。”刘宗训说。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