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中国消费者报 国际金融报 证券日报
“倒计时上链接,手慢无!”这样的口号竟然会出现在银行的直播间里,而销售的产品更是令人意想不到,居然是贷款。
很多消费者热衷通过电商直播购买商品,那如果主播推销的是贷款,你敢贷吗?短视频平台上近期出现了不少“卖”贷款的直播,金融产品的营销边界又一次引起广泛关注。
为吸引新客户
直播间低息揽客
“新客首期利息5折券”“点击下方卡片,最高涨额至300万元”“新人专享 限时年化利率4.8%”……近期,一大拨金融机构在直播间推出各种折扣或限时优惠,点击直播间的链接,就可以直接进入申请贷款的页面。
记者注意到,参与其中的不仅有银行和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还有助贷平台。从直播内容看,吸引新客户是贷款直播的主要目的。“只要是新人,首次借款能给到单利3.6%的利息,非常划算。”在一家银行的直播间,主播在大力推广一款直接贷产品。直播间页面显示,该产品年化利率3.98%~17.8%,新客可用券享受最低利率。另一个直播间则打出了“新客首期利息5折券”的福利纳新。
主播们卖力地吆喝宣传,引来不少消费者围观、申请。记者看到,通过直播,有的账号已拥有94.8万粉丝,开设了6个粉丝群;另一家银行的粉丝数更是超过390万人。
“贷款直播可以视为获取客户或者说获取流量的一种手段,主要还是想降低成本。”一位金融行业资深研究员认为,此类直播活动暂时不会对非目标用户产生广泛影响,毕竟国人还没有习惯借贷文化。
主播含糊其词
“带货”贷款争议多
“我的支付宝还有几万元没还,这里能不能申请?”“借贷资金可以买房子或者炒股吗?”……对于直播间网友们的留言,主播们往往含糊其词,只是称免息限时优惠快要结束了,催促观看者赶紧点击链接进行申请。
记者还注意到,在直播间里,各类优惠信息通常以醒目的大字显示,而风险提醒、免责条款等往往被隐藏在聊天信息框、按钮栏之下,尤其是“利息优惠等以实际审批为准”等提醒语,被隐藏于不显眼的角落。
律师指出,通过直播等网络推广的方式来销售贷款产品容易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直播贷款的页面或者直播过程是否如实告知消费者贷款产品的基本信息?直播贷款的过程是否区分贷款机构、助贷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直播平台经营者是否以清晰、醒目的方式展示贷款产品提供者名称或相关标识等。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则容易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此外,直播带货是贷款产品的网络引流手段,本质是一种代销手段,应当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新生事物,如果出现问题,注意规范即可。“根据相关规定,金融产品的发行单位需充分揭示风险,如果发生纠纷,则存在一定程度的举证责任倒置,法律的天平已向消费者倾斜。”
尽管目前《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等关于消费者保护的制度,以及《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等关于直播行业的制度,可以约束贷款直播行为,但目前还没有关于贷款直播的专门文件或制度。律师提醒,消费者通过主播给的链接申请相关贷款产品,需要注意网络交易安全,避免个人信息不当泄露,要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还款能力申请贷款。
是否突破边界
管理部门已介入调查
而直播间推销贷款,被业内视作消费贷价格战进一步的“内卷”,其在风险层面是否突破了金融产品获客的边界?为此,监管机构已经介入,进行进一步调查。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属风险处置局近日向部分银行下发《关于开展网络直播销售情况调研的通知》,拟调研银行2021年以来的网络直播销售情况和过往的投诉纠纷。据了解,此次调研仅针对通过网络直播方式开展产品推介、在线销售的情形,不含品牌推广、庆典论坛直播等行为。
“直播贷款的方式值得探索,但应将其纳入合规和消保体系内进行规范。在直播中如果存在不当营销、夸大宣传的问题,容易侵犯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引发非理性借贷等问题。而对于地方法人银行来说,如果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产品直播,是否属于全国展业也是一个问题。”一位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表示。
据金融机构透露,目前短视频平台“暂时不让直播了”。
□观点
直播“贷”货 须守住合规底线
娱乐体验+便利贴心服务,或许就是直播卖贷款火出圈的重要原因。那么,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专业人士表示,在互联网环境下,只要服务本身合规,给客户更多的体验感,没有什么不好,但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无论是银行还是消费金融公司,开展营销创新活动,务须守牢防范金融风险的底线。
其次,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直播间卖贷款是“新生事物”,应在合规的前提下加以引导。
由于信贷产品的特殊性,主播是否具备金融从业资质、营销行为是否合规、规则解释是否准确到位、产生纠纷如何化解等,都是直播卖贷款所要考虑的。
此外,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开拓直播卖贷款新业态,可以挖掘培养出一批高水平、接地气、有人气的金融顾问和客户经理,带动业务范围进一步增加,同时还能够及时获取用户的反馈和需求,进而开发出更加适销对路的信贷产品。
总之,直播卖贷款这个“新生事物”要守住合规底线,防范操作风险,监管部门也要给予必要的规范、指导和引导,唯此才能实现直播渠道与金融服务对接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