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讯(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20日,记者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获悉,近日,该馆馆藏的38件石刻文物入选了国家文物局《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此次国家文物局印发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包含古代碑刻、摩崖石刻等文物共计1658通(方),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文字种类包含汉文、藏文、蒙文、满文、维吾尔文等20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这些入选文物保管、收藏在32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21家文物收藏单位。
“泉州海交馆上榜的这38件文物,较系统并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陈颖艳副馆长介绍,宋元时期,成千上万的外国人来到当时“梯航万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泉州,他们带来不计其数的海外奇货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的文明与宗教。
据了解,此次入选的38件石刻中,有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王继勋陀罗尼石经幢,也有清道光年间的琉球蕃客石墓碑,更多的是元代伊斯兰教的墓石碑、石挡垛。
陈颖艳介绍,目前,泉州海交馆收藏有400余方包含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石刻,这些石刻大多来自相关宗教人士的墓地。这当中的古基督教石刻多刻有十字架、天使、莲花、云朵、华盖、幡幢等图案。石碑上的文字,有汉文、八思巴文、叙利亚文、回鹘文、拉丁文等多种文化元素的运用。
而印度教石刻则异域风情浓厚,有印度教神的造像,有印度教寺庙的碑记,还有印度教寺庙建筑构件,如石龛、石柱、柱头、柱础、底座、石垛、雀替、石框等,以及各种半人半兽、半兽半鸟的雕刻。
伊斯兰教石刻以阿拉伯文为主,有时与波斯文或中文并用。这类石刻有的是记载修建清净寺的人名和国籍,有的是刻有《古兰经》的壁龛石、门楣石等。
陈颖艳介绍,这些石刻中的墓主人多数是波斯人、阿拉伯人,也有土耳其人、阿曼人、也门人等。他们中有官僚、商人、教长、传教士等,也有妇女和儿童。
目前,这些石刻均陈列于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中的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并向大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