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央视 文/图
经济日报
核磁共振仪器被誉为“尖端医疗设备皇冠上的明珠”,对于心脑血管、神经和肿瘤等多种重大疾病影像诊断有重大意义,但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不久前,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研制成功,开始量产。
这颗“明珠”有没有切实地“摘下来”,成色如何?
图像质量比肩国外先进同行,且成像速度更快
记者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看到,生产线上生产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画面中白色的圆柱体就是正在生产中的仪器,经过一系列复杂精密的程序之后,它将出现在医院的检查室里。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里,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磁共振仪器正在工作。仪器工作的情况,实时传输到15公里外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技师张辉介绍,国产核磁共振仪器的图像质量一点都不逊色于国际先进核磁共振仪器生产厂家的,价格也已经比以前大大地降低了,因此,医院的医疗检查费相对于以前也在逐步地降低,这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看病的时候花费就会更少了。
记者了解到,这款仪器可以获得人体的全身影像,不仅分辨率更高,还加快了成像速度。记者现场看到,分辨率不是很高的核磁共振机器做出来的影像,看不出来具体的病灶在哪里,但在分辨率很高的核磁共振提供的影像上就明显地看出,这里可能是肿瘤的所在位置。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李烨介绍,“以前我们核磁共振就像拍照片一样,是一张一张的,一动照片就糊了,现在有了快速成像技术之后,组织动也不怕,可以看到它动的过程。”
不仅仅在核磁共振的影像诊断装备上有重大突破,记者了解到,眼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已经研发出可以为肝脏和乳腺疾病提供早期筛查的无创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研发的为帕金森、癫痫、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治疗的超声神经调控重大仪器也开始进行临床试验。
直面市场“痛点”,产学研联合攻关
将核磁共振仪器搬上生产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其中不光要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还有如何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他们是怎么缩短实验室和生产线之间距离的呢。
记者了解到,2022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各类研究项目经费超过33亿元。其中,只有17%是政府拨付的固定经费,83%的经费都需要依靠与产业合作等多种方式获得。这也就是说,科研项目从立项之初,就要和产业需求牢牢绑定。
随着合作的深入,企业带来的市场反馈也让研发机构有了新的突破。第一批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合作开发单位之一就是联影医疗。仪器上市不久,他们就为科研团队带来了临床反馈。
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强介绍,联影提出了针对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市场上碰到的挑战,把这些总结出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利用比较雄厚的研发实力来一起攻关。
市场的“痛点”,成了研发单位首要的攻克目标。最新一代的国产核磁共振仪器,已经完全达到了医院提出的图像质量要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郑海荣说,团队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围绕这些“痛点”里的技术进行攻关,解决了这一揽子的快速成像的软件和硬件、电子学问题,形成了100多个发明专利。这样转化效率就非常高,是精准地“提炼”问题、攻关。
郑海荣告诉记者,这些年,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研发机构和产业融合方面探索的案例还有很多,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成立刚刚3年,就已经促成多家医疗机构和研发单位融合,实现10多个重大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
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提速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正式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其中,医疗技术尤其是高端医疗装备的发展是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先进的医疗设备提升了医疗效率,提高了医疗质量。当前,我国高端医疗设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迅速。
前不久举办的深圳国际高性能医疗器械展上,世界首款5.0T人体全身磁共振产品发布,成为展会明星。这款高端医疗装备凝结了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合作的成果,已于去年8月获国家医疗器械注册(NMPA)审批,成为国际上率先突破的超高场磁共振成像普适产品。
我国医学装备市场近10年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去年达1.15万亿元,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也快速发展、从小到大,下一步自然要瞄准技术和利润双高的高端市场。
这方面,深圳医疗器械产业表现突出,占了3个头名。据深圳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目前深圳医疗器械企业超1800家。从产值规模来说,深圳医疗器械产值约占全国的8%至10%,出口占比超过13%,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聚集全国领先,亿元以上企业数居各城市之首,单亿元以上企业数居各城市之首,单个企业平均产值超6000万元,保持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上市企业市值占全国近三分之一,体量全国居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