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版  

台风来袭,过去的福建怎么防御救灾?

福州救火联合会创始历略报告书

救火会在进行演习 (福建省档案馆资料图)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超强台风“杜苏芮”今日在我省登陆。随着现代气象预测技术的进步,人们在台风到来之前,就能看到它的实时路径,提前做好应急准备。但在没有卫星雷达的过去,福建人是如何提前预测台风进行防御的?遇到灾害又是如何救援的?

旧时预测台风,全凭积累的天象经验

福建沿海的渔民在长期的劳作中,积累了不少看天象的经验,能够粗略地从一些自然景象中发现台风来临的可能性。如“断虹现,天要变”,当天空在黄昏时出现断虹,就预示着台风即将来临;“跑马云,台风临”,跑马云的学名叫“碎积云”,当碎积云从沿海方向飞速移向天顶,势如跑马,就预兆本地将受到热带气旋的侵袭;“一斗东风三斗雨”,“三斗雨”就是台风雨,当某个地方受到台风前半圈外围气流影响时,就常出现西、北、东这三个方位的风向,且往往持续半天到一天以上时,就是台风的预兆……这些观象经验在渔民口中代代相传,成为旧时人们预防台风的指南。但气象灾害总是状况多变,骤然而起,想要单凭经验有效观测预防,还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风灾过后,总是伴随着大量的人员与财产损失。

在灾后重建上,旧时的各地官员会在台风过境后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各地受灾情况,搜集关于伤亡人数、损失家畜、毁坏房屋等的细节数据,形成巡查报告并呈报给所属省份督抚,再由督抚上报朝廷,之后开始赈灾。光绪年间,当时隶属于福建省的台湾某次受灾,《恒春县志》对此有一段记载:“辛已闰七月初一夜,台风狂雨猛烈非常。衙民房均有倒坏,城墙臌(gǔ,胀起)裂石阝(cuǒxiàn,碎裂塌陷),知县蔡麟祥先于六年察看城墙,城身均有损坏,请饬原办绅士补修未到;至是,禀请发款修理。”台风刮坏了官衙民房,就连城墙也有损伤,知县出来查看建物损伤状况。但我们也可以从中注意到,面对建物的损坏,过去的官府是“请饬原办绅士补修”,让原本负责建物的人自己来修补。只有在找不到人修补时,官府才会上报申请款项修缮。

福州公益性“救火会”,既救火也救灾

福建文史专家卢美松告诉记者,在民国以前,赈灾单纯依靠官府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官府主要的赈灾措施基本落在经济补助方面,大致包括赈济、蠲免(减免税负)、抚恤、借贷和平粜(将仓库所存粮食平价出售)等方面,从上报到具体实施,整体过程较为繁琐且历时较长。朱熹在闽北任官时就设立过救荒救灾的粮仓,为遭受天灾的灾民们放粮施粥。

对建筑倒塌、器物毁坏与民生伤亡等具体问题,官府能起到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主要是协调地方士绅力量与善心人士参与救援互助。卢美松介绍,近代福州上下杭有着繁盛的商业文化,商帮行会手握雄厚的财力与丰富的人力,也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与公益事业,这是属于上下杭的商业精神。据《福州双杭志》记载,近代福州建立有商办商助的公益性消防组织“救火会”(亦称“水会”),一般以消防、救火为主。若遇到饥荒、洪水、台风等灾害,也会组织伙计人手,救助灾民,清理倒塌冲散的木头房舍;在救火会所在地向灾民赈粮施粥;还会组织捞尸队,将洪水中的尸体捞上岸,安葬在仓山的公墓中。

起初的救火会是按行业建立,作为一种行业互助。如纸帮救火会、油帮救火会、木帮救火会(后名嘉崇救火会)。这三个救火会中,有两个在双杭地区,一个靠近双杭,当时对保护易起火受灾的木、油、纸三个行业的商家财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被全市商界所公认。随后各地商号纷纷起而仿效,在全市建立几十个救火会,比如双杭救火会、万寿救火会等,多数推举商人出任会长。后来还有了全市救火联合会,组织商界捐款、设立医院、平价供粮……在百姓遇困的地方,都能看到福州商人热心踊跃的身影。作为民间的灾害互助组织,福州商会组织的救火会起到了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