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华社 环球时报
这个夏季,多地民众都在经受前所未有的酷热。7月27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示说:“全球变暖的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的时代已然到来。”当天,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前三周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三周,整个7月预计也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月份。古特雷斯称,极端天气和气候正成为新的常态,各国必须立即行动,采取积极措施才能够避免灾难发生。他呼吁发达国家必须兑现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支持的承诺。
亚洲升温速度
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气温数据已展示出全球变暖趋势。据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提供的数据,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于2023年7月6日达到单日最高值,为17.08摄氏度,刷新2016年8月13日16.80摄氏度的最高纪录,这一天因此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2023年7月前23天的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为16.95摄氏度,远高于2019年7月全月16.63摄氏度的纪录,为有记录以来最热月份。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将于8月8日发布7月的完整气温数据。
世界气象组织和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研究人员表示,2023年7月的情况“相当显著,前所未有”。
以亚洲为例,高温和气候变化已带来不少影响。世界气象组织7月27日发布《2022年亚洲气候状况》报告警示,亚洲升温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991年至2022年亚洲变暖趋势几乎是1961年至1990年的两倍。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2022年亚洲许多地区经历了比正常情况更干燥的天气和干旱。此外,由于2022年异常温暖和干燥,亚洲高山地区的大部分冰川出现了严重损失。这将对未来的粮食和水安全以及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海洋温度
也达有记录以来最高水平
同样令人担忧的是,海洋温度也达到有记录以来同期的最高水平。世界气象组织气候服务主任休伊特说,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温度“每十年显著升温”。
古特雷斯说,尽管气候变化显而易见,但“我们仍然可以阻止最坏的情况发生”。他表示,各方要在碳排放、气候适应和气候融资方面采取全球行动。
为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已加速行动。国际社会正推动《巴黎协定》实施。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此前科学家曾指出,若是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地球生态将面临毁灭性的损害。
古特雷斯呼吁全球为气候适应加大投资,并敦促发达国家兑现承诺,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气候融资等。
面对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全球需携手合作,采取务实有效行动,共同构建一个绿色、可持续未来。正如古特雷斯所说:“我们必须把烈日炎炎变成雄心勃勃。”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吕建华28日表示,“全球沸腾时代”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古特雷斯这么说是为了强调全球气候问题的严重性。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全球变暖仍在继续。随着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全球变暖的速度也会有所加快。
□焦点
40℃的夏季会成为常态吗
近日,极端热浪仍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肆虐。北美、亚洲部分地区,以及整个北非和地中海地区的气温已连续多日超过40摄氏度。世界气象组织本月警告说,热浪这种现象因其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影响及其造成的社会和经济后果而非常令人担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热浪的数量已增加了六倍。
专家们解释说,7月份记录到的创纪录高温是由吸收热量的气体排放造成的,而这些排放主要是由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燃烧产生的。厄尔尼诺现象发展所需的条件也已经具备。这种现象会提高太平洋的温度,并可能增加世界多个地区发生干旱和洪水的风险。
今年强烈的大范围热浪令人警醒,但并不令人意外,因为不幸的是,目前所观察到的情况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预测相符。未来,40摄氏度的气温成为常态的风险将会更大。
“我们需要全世界扩大关注的范围,而不仅仅局限于最高气温。在很多最高气温达到40摄氏度或更高的地方,午夜时分的一天最低气温仍可能在40摄氏度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关注最低气温对民众健康的影响和确保关键基础设施在极端热浪期间不发生故障更为重要。”世界气象组织研究极端高温问题的高级顾问奈恩说。
□链接
连续一个月!美国凤凰城最高温超43℃
美国西南部多地遭受高温炙烤,亚利桑那州首府凤凰城已连续一个月最高气温超过43摄氏度,远超近半个世纪前创下的纪录。
29日,美联社援引美国气象部门数据报道,这座人口超过160万的沙漠城市当天最高气温再次攀升至43.3摄氏度以上,连续30天突破这一数值。先前最高气温连续超过43.3摄氏度的纪录出现在1974年,持续了18天。
亚利桑那州通常6月中旬迎来季风季,风暴和强降雨增多,然而今年季风季迟到。美联社先前援引气象学家的话报道,凤凰城上世纪初每年约有5天温度不低于43.3摄氏度,而最近10年增至每年约27天。
包括亚利桑那州在内的美国多地医务人员注意到,随着近期高温天气持续,因触碰滚烫地面或物体表面而烫伤的患者人数明显增多。
北冰洋或比预期提前出现“无冰之夏”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一次评估报告认为,北冰洋预计最早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出现夏季无冰的现象。然而,一支国际研究团队今年6月在英国《自然·通讯》期刊发表论文,认为“无冰之夏”可能提前至本世纪30年代出现,因此提醒有关方面早做准备。
这支团队由韩国、加拿大和德国研究人员组成,利用卫星数据研究了北极地区1979年至2019年海冰覆盖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预测不同温室气体排放程度下海冰面积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无论温室气体排放程度如何,北冰洋最早将于2030年至2050年间出现第一个没有海冰的9月。在高排放情境下,预计本世纪晚些时候,北极地区将在初夏时分就已无海冰。
科学界普遍认为,如果北冰洋被冰覆盖的面积不足7%、即100万平方公里,即可视为“无冰”。
一般而言,北冰洋冰量每年夏季开始后减少,9月中旬达到最小值。近年来,北极夏季海冰面积迅速缩小,这是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的最明显信号之一。
媒体援引研究人员的话报道,北极海冰融化不会导致海平面上升。不过,北极地区变暖可能加速格陵兰岛冰原融化。这些冰原由截留在陆地的淡水冰组成,一旦完全融化,水量足以使全球海平面上升6米。另外,海冰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把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随着海冰融化,地球会吸收更多的太阳能,北极将加速变暖,进而“影响人类社会和全球生态系统”。
数据显示,与19世纪后期相比,北极和南极地区目前平均气温已上升3摄氏度,升幅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3倍。北极2012年海冰面积创最低纪录,仅有340万平方公里,2020年和2019年海冰面积也处于历史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