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城中到处小河沟,垂柳人家夹岸幽

古代福州人如何治理内河

宋代河道G10考古发掘(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供图)

考古发现的木质挡板

考古发现的唐代堤岸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谈起城市里的水,福州人一点都不陌生。福州人自古依水而居,在内河旁居住、营生、繁衍生息。千百年来,蜿蜒绵长的城区水系担负着灌溉、防洪、运输等功能,是福州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

“城中到处小河沟,垂柳人家夹岸幽。每爱水边凉意满,日斜来上酒家楼。”清代诗人张绅的《杂忆福州》,婉转道出了福州内河的特点。

那么到底福州人是如何治水?历史上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内河治水工程呢?

晚唐五代人 用木头修河道

据福建省水利厅数据,福州城区共有内河107条,分属白马河、晋安河、磨洋河、光明港、新店片、南台岛等六大水系,总长244公里,水域面积10.08平方公里,水网纵横交织,密集程度位居全国前列。

福州文物考古工作队的研究成果显示,早在晚唐及至五代十国战乱割据中的闽国,就逐渐形成了城内水运系统。闽王王审知环筑罗城时,就曾疏理“新河”(即今安泰河)以为城壕,《三山志》中说:“盖伪闽筑罗城时所凿也。”2014年在安泰河北岸、金斗桥附近罗城遗址的考古发现,就展示了古人在城市扩建中对原有的港汊进行改造和治理的过程。先是建设河边堤岸形成护岸,用原木与木桩加以固定以防止滑坡;之后直挖河道后贴立长条木板,再紧贴木板处斜插入劈成一半的原木木桩进行加固。护岸与挡板共同构成了防洪堤岸,这是我国南方地区较为少见的早期木质河岸遗址。

五代闽国王室还建有“夹道”(或称“复道”)以达西湖游乐,《榕城考古略》考证其位置,称“当在今北水关迤北悦济桥地也”,“故有云夹道,即伪闽为复道处。盖当时罗城丰乐门沿土街一带,北至钱塘巷,为永安门。其后街一带,皆西湖也”。复道遗址发现于今北后弄—钱塘巷以南,1993年和1999年经两次考古发掘,发现其宽10米左右,可通行较大的舟船。已探明长度大于120米,东西走向,为人工堆砌河道。复道的下部为木壁,木壁斜靠着淤泥,有木板上下三或四层相叠而成。

宋元河道遍布全城 用陶水管排水

晚唐五代从西湖过罗城,沿着子城至欧冶池之间,可能存在着数条与复道相通的河道和城壕,在满足贵族游乐之余,也构成了当时福州的内河交通网络。除此之外,地铁屏山站考古曾发现晚唐五代大型建筑基址,推测为闽国宫殿区,亦建设有规模较大的排水沟:砖砌水沟由北向南几乎贯穿整个宫殿基址,流经房屋等建筑,平面呈“几”字形,南北超过105米,全由规整方砖垒砌而成;沟底采用“人”字形砌法,两壁由三层砖垒砌,多处为明沟,部分上面盖砖形成暗沟,整体蔚为壮观。

而宋元时期被认为是福州城市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历任刺史、知州均扩建城池、大兴水利、遍植榕树,让福州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北宋文学家曾巩在《道山亭记》中称:“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从考古发现来看,与前代相比,宋元时期的河道遗址分布范围明显扩大,几乎遍布福州整个城区,且在历年考古中,河道遗迹几乎都有发现。不过,宋元时期,福州城市人口迅速发展,由此需要更多的土地以容纳人口,城市得到大规模开发,甚至向河道要土地。因而地铁屏山站考古发现的一些南宋河道宽度被缩减了约2/3,但两侧砌起了石条驳岸。

由于人居与商业活动频繁,人地矛盾开始突出,不少河道在南宋以后或久未疏浚,或遭毁弃。考古发现的五代“复道”至北宋时,河道便大幅变窄,再到南宋至元即遭填塞,并在其上建起了房子。

除石基驳岸外,南宋河道整治中亦采用木桩护岸,宋元时期整治河道的这些做法都为后人所沿用。宋元建筑的排水系统亦多种多样,除与前代一致的各种砖砌、石砌的明沟、暗沟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陶水管的大量使用。使用陶水管建设排水系统无疑比砖砌、石砌的水沟更为节约便捷。

由此可见,福州古代治理内河工程,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呈现出了多种类型,如河道疏浚、驳岸修砌、排水排污系统的建设等,北宋诗人龙昌期笔下曾如此描写福州:“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这些内河工程,让福州呈现出一派繁华之貌。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