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文/图
电视机、老照片……每一个老物件,都是一部时光机,在岁月的长河里,老物件装载着先辈们一起走过的往昔,一起经历过的记忆。近日,“如果老物件会说话”艺术展览在泉州古城源和1916艺术空间正式开幕,勾起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展陈生产生活旧物 近距离感受过去青葱岁月
1日上午,记者在位于鲤城区新门街的源和1916艺术空间见到,这是一处由旧厂房改造的艺术空间,空间内保留了原先的装修风格和构造,一下子把参观者拉回到过去的年代里。
记者见到,展陈的老物件有老电视机、广播喇叭、油灯、算盘、被子、镜子、老照片、历史资料、挂饰、桌椅等,还有一些是老泉州人喜爱的蜜饯特色工业物件,有搅拌机、汤汁浓缩罐等,让参观者更直观了解早期传统蜜饯制作所需的工具。值得一提的是,在空间后部分还集中展示了一批共13件平时少见的老物件,比如有1989年泉州市区“刺桐杯”职工篮球大赛女子组冠军奖杯、福建省粮食系统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等。
记者了解到,电视机、面粉厂设备资料、老照片资料等都是前期通过向市民朋友征集到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老物件。此次展览展陈主要呈现源和堂蜜饯厂、电视机厂、面粉厂、麻纺厂四大工业集群的生产生活旧物、新旧改造对比、生产办公复刻场景、老照片墙等,让大家可以近距离感受过去的那些青葱岁月。
“当时间转逝,留存下来的物件却真实地诉说着往昔岁月,我们感受着老物件带来的余温,这些曾是生产生活的参与者,带着我们慢慢地回到过去的那些青葱岁月。”81岁的市民林大爷感慨道。
传承闽南特有工业文化
让“工业遗产”活起来
记者采访了解到,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内的电视机厂、蜜饯厂、面粉厂、麻纺厂等四个厂,曾是泉州工业发展史上的典型代表,也是泉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史见证者。
其中,麻纺厂曾拥有年产600万条机制麻袋生产线,占泉州麻袋产量98.5%,被授予“大庆式企业”称号。泉州面粉厂则是当时全国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的面粉厂之一。
“2010年,我们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实现厂房向文创园区的华丽转身,对这些建筑集群进行保护与规划改造,使园区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此次展览可以让市民游客对泉州的工业文化发展进程、革新升级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传承闽南特有的工业文化,让‘工业遗产’活起来,为世遗泉州和创意产业发展添砖加瓦。”上述负责人介绍。
目前,泉州正在打造源和1916工业遗产馆,打造沉浸式园区游客服务站,融合团体参观、人才引入、研学、展览等功能。未来,这些涵盖机器、老照片、荣誉牌匾、奖杯奖章等类型的老物件,也将运用到遗产馆的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