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多地迎来暑期旅游旺季。在科技发达的现代,人们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是如果在遥远的古代,想出一趟远门可是十分困难的,连以善于旅行著称的诗仙李白也不免感慨“行路难”。但即使如此,还是有着不少的“旅行达人”。今天的《史话》就来看看那些古代知名“驴友”。
驴友“天团”
最传奇 周穆王
以八骏神马为御驾,一路西游五百多天
古代的知名“驴友”可不少,但要评选一个先秦时期最牛的“驴友”,那“周穆王”绝对是热门候选人之一。
周穆王是西周的第五位君主,按照《史记》中的记载,周穆王50岁继位,在位55年,寿命高达105岁,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对这个记载表示质疑。不过这些都不影响周穆王的传奇色彩。
大约在距今3000年前的公元前960年左右,周穆王以八骏神马为御驾,一路西游至西昆仑,见到了至高无上的“西王母”。周穆王和西王母相处甚欢,在瑶池边上摆下筵宴,饮酒作歌,互吐衷情。
按照《穆天子传》中所述,周穆王西游来回行程3万余里,历时500多天,而且详细记录了日期、方向等情形。可是如果真按照故事中所说的里程,西王母之国应在西亚或欧洲。近年来有学者指出,先秦以前的“里”指的是“短里”,只有现在的77米长。因此,西王母之国应该在今甘肃、新疆一带。
最逍遥 李白
家里有矿,整天游山玩水
不说李白卓绝的才华与“诗仙”地位,就他那整天游山玩水、走遍大江南北的生活,就足以让今天的广大上班族羡慕不已。而且,他还不是省吃俭用的穷游,是那种“五花马、千金裘”的潇洒“富游”。
这就让人们好奇了,他一辈子基本没干啥正经工作,哪来这么多钱去支撑他这种说走就走的生活方式呢?
根据史料的记载,李白是东晋时期西凉国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隋朝末年,他的先祖因犯罪而流徙到西域碎叶地区。
他的父亲李客常年在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经商,于705年带着时年5岁的李白以及家人,从西域长途搬迁到唐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到李客这里已经积累了丰裕的家财。
李白仗义疏财,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慷慨相助,出行前随身带的三十万金逐渐见底(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而当时一个州官的年收入不到五万。不愧是“家里有矿”的人物。
不过,李白常年在外游山玩水,出门这么久,钱也会花光啊。那李白又是怎么支撑下去的?
盛唐时代,文风大盛,上流社会中特别推崇诗文和艺术名家。李白名气那么大,自然少不了想要买他的墨宝,或者花钱找他写作诗文的人。尤其是李白在翰林院的两三年里,接下了许多应酬之作。在翰林院的这几年,可能是他自从出川后收入最多的阶段。
最有名 徐霞客
游历三十多年,曾遇强盗赤身跳水逃走
提到历史上最有名气的驴友,大家大概第一时间便会想到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
徐霞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旅行家。明朝的万历十五年(1587),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万历三十六年(1608),22岁的徐霞客正式出游。
徐霞客在没人资助的情况下游历考察三十多年,先后进行了四次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晚明局势动荡,盗贼蜂起,徐霞客在路上曾多次遭遇强盗。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崇祯九年(1636),已经50岁的他由赣入湘,结果第二年二月在湘江遇到强盗,他不得不赤身跳水逃走,脱险后一无所有,最后向同乡好友金祥甫借贷二十两银子才得以继续自己的旅行。到了四月,他到了湖南耒阳附近时再次“蔬米俱尽,而囊无一文”,最后友人刘君赠送了他绸布一方,他在村子里和村妇换了四筒米才勉强渡过难关。最终,徐霞客于崇祯十三年(1640)到达云南腾冲。
徐霞客在旅行中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可无论如何,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54岁的徐霞客病逝于家中,《徐霞客游记》经好友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内容包括他所到之处的地理、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农业、矿业等各方面的信息,直到今日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学和文学价值。
露营达人
如今不少人出去旅游会露营,其实露营不仅现在很火,在古代也有忠实粉丝。
汉代兄弟王的折叠“帐篷” 也可放“后备厢”里
帐篷自古有之,《墨子》中记载:“幔幕帷盖,三军之用。”可见在古代军队中,已经开始使用帐篷了。
西汉时,江都王刘非、中山王刘胜都曾经使用过“帐篷”。他们在“帐篷”中生活起居、娱乐宴饮,或把“帐篷”折叠起来,外出巡游时,都携带在身边。
这两位兄弟王你可能并不熟悉,但汉武帝刘彻你肯定听过,刘非是刘彻的哥哥,刘胜是刘彻的弟弟。
在南京博物院的大展《从满城汉墓到大云山汉墓》中,曾经展出过两件文物。一件是出土自刘胜墓的帷帐铜组件,一件是出土自刘非墓的铜虎帐座。
汉代贵族在车马出行时,也常会在马车的“后备厢”放上“帐篷”,到了户外可以随时支起来。而帐座是用以固定帐壁缦幅的支架底座,刘非墓中出土的铜虎帐座,后背都有一个长方形的凹槽,正是临时插入木柱以支撑帷帐的插孔。使用时插入,迁徙时拆卸,十分方便。
露营爱好者排行 白居易可谓“榜首大哥”
若是排一个古代露营爱好者排行榜,白居易说不定能算得上是榜首大哥。毕竟,他把对于露营的热爱,写进了十几首诗里。
唐太和三年(829),白居易辞职了。卸下刑部侍郎的职务,他从长安来到洛阳,在远离闹市的履道坊建了一处“有堂有庭,有桥有船,有书有酒,有歌有弦”的房子。
尽管家中“有堂有庭”,但白居易还是独爱在庭院里搭建青毡帐,过一把露营的瘾。
他在《青毡帐二十韵》中,描述了家中毡帐的形态:“有顶中央耸,无隅四向圆。傍通门豁尔,内密气温然。远别关山外,初安庭户前。影孤明月夜,价重苦寒年。”
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在院子里搭建的是一个圆形毡帐,还有一个高高耸起的尖顶。
对于白居易来说,毡帐是雪夜的必备佳品。他在帐中待客宴饮,“帐小青毡暖,杯香缘蚁新”;他在帐中赏梅观雪,“碧毡帐暖梅花湿,红燎炉香竹叶春”。
设计鬼才苏东坡 看风景还得自己“造”
又是一年炙夏,正在安徽颍州任太守的苏轼,内心多少有点孤独,工作之余总要整点娱乐活动放松放松吧,干啥好呢?露营去吧!
但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由于前些年,开封连年遭遇水灾,颍州周边的几个地方也闹水患。夏季河水泛滥,如果在河边修筑观景亭,那么入夏之后亭子便会被水淹。
这可咋整?设计鬼才苏轼上线,咱就搞一个移动版的呗。
移动版亭子命名为“择胜亭”,亭子的梁、檐、柱等都是分散的构件,临时使用的时候,利用榫卯交错将之搭攒在一起,顶上覆盖红色油布,四周悬挂有翠色的布帷,遮风挡雨。搭建材料全部使用轻型材料,一个男仆就能把所有部件拆开、搬移。
正如苏轼所说,这种小亭可以施之于“春朝花郊,秋夕月场”,任何美好的地点、美好的时刻,支上一个移动版亭子,都能享受。
沈括发明的纸帐篷 也能赏最美风景
实际上,有这种超前想法的人不止苏轼。比如写《梦溪笔谈》的沈括,就发明了一种“轻型棚屋”。
与苏轼的“择胜亭”不同的是,沈括搭建材料使用的主要是厚绵纸,名为“观雪庵”,其实就是个“纸屋子”。
根据沈括的《梦溪忘怀录》记载,这个“纸屋子”,轻木头围成的方格框周围是用厚绵纸糊的墙,上面再架一个同款木方格做屋顶,没有纸墙的那面可以挂帘子。
在沈括的设想中,纸庵可以打开成为三联扇的屏风,就像普通的屏风那样。这样的话,“纸屋子”是可以随搭随带走的。
大雪纷飞的时候,仆人携带着轻巧的纸墙、纸顶和卷帘,迅速搭一个“纸屋子”,屋子里放上火炉,几个人围坐,吃点酒食,唠点家常,那叫一个美啊。
后来清代文学家李渔对“观雪庵”进行了改良,把原来的三面大纸墙改成数扇窄长屏面接成的多联屏风,每扇屏上开设小窗,安装后可以卷起,也可以垂下纱、布或纸帘,这样庵中人便可以四面观景。
无论是移动版亭子还是可爱的“纸屋子”,都让人感叹古人的创造力。
(综合北京青年报、现代快报、国家人文历史、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