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新华 现代快报
北京日报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8月8日2时23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不过,此时天气依然很热,依然在“三伏”之中。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立秋后,热气消散和气温降低都尚需时日,我国很多地方仍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有民谚说“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7月11日入伏后,已经忍受了一段时日“上蒸下煮”闷热天气的人们,无比渴望着凉爽秋风早一点吹来。对此,我国一些地区民俗把立秋又分为“早立秋”和“晚立秋”。
具体来说大致有两种不同分法:第一种分法,以农历七月为参照,如果立秋时还没有进入农历七月,那么就称为“早立秋”,反之,若立秋时已进入农历七月,就是“晚立秋”,如此,今年立秋对应的农历日期为六月二十二,属“早立秋”;第二种分法,以时间点来划分,0点至12点为“早立秋”,12点至24点为“晚立秋”,如此,今年立秋属“早立秋”。
源于此,民间也产生了不少谚语、俗话,如“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早立秋把扇丢,晚立秋热不休”等。
由国庆表示,这些民间俗话来自祖祖辈辈口耳相传,虽然有一定道理,却并没有严谨的科学依据,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因此,立秋是早是晚,和天气热不热之间没有明显对应关系。
一起来做吃瓜群众“咬秋”
我国古人讲究顺天应时、承天运。早在周代,逢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秋于西郊,举行祭祀仪式。宋代,朝廷于立秋日要举行“报秋”仪式。立秋这天,宫内要把盆栽的梧桐从外边移入殿内,待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落下一两片叶子,一叶而知秋,以寓报秋之意。
而立秋的民俗则简单粗暴,主要就是:一个字——吃,两个字——咬秋,三个字——吃西瓜。
清朝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使整个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而“咬秋”寓意夏日酷暑难耐,时逢立秋,要将其“咬住”。此外,“咬秋”在某些地方也称为“啃秋”。
在江苏常州,过去的立秋日,人们还习惯将西瓜和烧酒同食,无锡人以水吞服赤豆七粒,都认为这么吃可以“放疟疾”。
而在福州人的印象中,过完立秋,西瓜就不那么“沙甜”了,因而福州人会在立秋这一天“啃秋”,抓紧时间吃美味西瓜。
以前福州人立秋要称体重
称人、贴秋膘也是流传较广的立秋习俗。与此对应的是前期的立夏习俗。立夏节气始,进入高温天气,人们容易出现消瘦、倦怠等“疰夏”症状,有尝新、称人等习俗。
以前的福州人会在夏至时称一次体重,在立秋时重新称一次体重,看瘦了多少,通过“贴秋膘”的方式,把丢失的体重补回来。
立秋时称人,《清嘉录》中记载:“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秤之,以验夏中之肥瘠。”古时,立夏、立秋称人,不似今天的求精准,重在求吉。体重数就高不就低,秤砣只能往外打。讲究的司秤人还会边称边说些吉祥话。比如祝老人“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祝小孩“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等。
立秋日忌打雷?
旧日,还特别忌讳立秋日打雷,《清嘉录》载:“立秋日雷鸣,主稻秀不实。”谚云“秋毂碌,收秕谷”,“毂碌”形容雷声滚滚,“秕谷”则是指谷粒不饱满。干打雷不下雨,稻谷没有水的滋养,结实就不饱满。
时进立秋,拉开了大范围秋收的序幕,民间有很多卜秋、求丰收的经验总结和做法。谚云“骑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民间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等说法。
当然,这些说法都有迷信成分,但也包含着一定的农业实践经验,表达着先民对秋来丰收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