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古今“丝路海运” 共促繁荣发展

福船“水密隔舱技艺”、保存完好的土坑港市遗址、千年“海丝”聚落土坑古民居,共同见证泉州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密切贸易往来

泉港福船见证昔日“丝路”盛况(泉港区文旅局供图)

泉港土坑古民居(泉港区文旅局供图)

N海都记者

柳小玲

作为中国海港文化之乡,泉州泉港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独一无二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和国家级“非遗”名录,领先西方1000多年,是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突出成就之一,是海洋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载体;土坑港市遗址则是泉州保存最完好的港市遗址,填补了泉州“海丝”港市遗址的缺环。近日,海都记者探访福船“水密隔舱技艺”、千年“海丝”聚落土坑古民居,见证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盛况、当今“丝路海运”的繁荣发展,及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密切贸易往来。

“水密隔舱技艺”高超

福船见证“海丝”盛况

船是开拓海洋的重要载体,“福船”,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福船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令人瞩目的运载工具,可以说,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桥梁,见证了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盛况。

如今,来到泉港可以见到,一艘古香古色的福船悠荡在锦绣湖上,引来不少市民围观。这是一艘1∶1复原的明代福船,是“水密隔舱”福船的典型代表。据建造该船的发起人林配宗介绍,这艘福船的复原建造历时5个多月,由包括峰尾黄氏福船造船世家传人黄唐阳在内的10多位泉港造船名匠共同完成。其黄氏福船造船技艺,在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

而让泉港福船笑傲沧海行天下的,当属“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船舱中以隔舱板分隔,彼此独立且互不透水。福船制造技艺自明洪武年间随黄氏入闽传入峰尾镇以来,世代相传,伴随黄氏造船业务的对外开展,不仅在泉港区峰尾、肖厝、沙格等地广泛传承,还流传到长乐、福州、厦门、湄洲湾和惠安辋川、净峰、崇武以及浙江温州等沿海地区,这项技艺领先世界航海技术1000多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该技艺做了详细描述。

2014年11月,泉港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随后水密隔舱福船船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永久收藏,让全世界感受到福船的魅力。“千百年来,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在泉港从未中断,泉港福船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渔民的奋斗历史,在风雨中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商贸历程。”泉港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海商留下土坑港市遗址

填补了“海丝”史迹缺环

从空中俯瞰,位于泉港区后龙镇土坑村成片保护的闽南古厝群,蔚为壮观。这些红砖古厝极具闽南特色,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犹如一座座宫殿,述说着“海丝”文化与故事。

走在古街上,我们能看见沿街挂着“长春堂药铺”“南京布匹商行”“万捷十三行”等招牌,铺开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海商传奇。据介绍,明清时,这条“施布口街”确实很繁华,“南京布匹商行”就是在江浙一带和东南亚两头做生意的,而“万捷十三行”则是全国各地采购原材料,打金打银,再销往海外。

因为与海外往来密切,这条古街也就有着浓浓的“海丝”文化气息,一些传统古建筑时而穿插着一点西洋元素,像刘肇元进士第的正大门上方镶贴的四方瓷砖画,据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的家风家训内容,却是在吕宋(现菲律宾)烧制,日本浮世绘画风。作为“风水宝地”——村里的制高点“绣花楼”和“勗斋”,没有被达官贵人所征用,而是成为做海运生意的商贾们等候船只时的休闲场所,可见商人在当地的地位。

记者获悉,土坑古村落延续至今600多年,它自古以海为生,海运商业发达,有延续至今的家族式海运传统,现存码头、集市遗址。土坑村考古发现的1888年维多利亚女王硬币、1907年爱德华七世硬币、大正七年日本硬币、英属婆罗洲硬币等,是其海外贸易交往的一个见证。

“人们当今看见的古民居,是古代海商兴建的,不仅保留了闽南传统建筑风格,还融合了西方、南洋等多种外来文化因素,形成一条商住两用街,成就兴隆发达的海港集市。”泉港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土坑村港市遗址是泉州市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港市遗址之一,是古代泉州海上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填补了“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遗产点目前暂无港市遗址的缺环。

借助“一带一路”

融入“丝路海运”

过去十年里,泉港搭乘“一带一路”春风,主动融入“丝路海运”,推动港口发展,逐渐成为工业和贸易的重要区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拥有“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天然良港肖厝港区,当前已建成码头泊位10万吨级3座、7万吨级2座、5万吨级1座、3万吨级1座和一批千吨级,在建5万吨级泊位2座,基本形成以油气化工储运为特色。港口吞吐量从2010年首次实现突破千万吨,至2022年已达3000万吨/年,十年里翻了三倍。

而随着港口建设发展,泉港进一步密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有力促进泉港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外贸方面,2013年以来,泉港区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3205.17亿元,年均增长0.24%,占泉州口岸的73%、福建省的22%。”泉港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进口方面,主要从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家进口原油、天然气等产品。而出口方面,出口国家涉及“一带一路”64个国家,其中东南亚18国、中亚12国、波斯湾、西亚16国、中东欧17国、非洲1国。十年来累计出口额43.7亿元,年均增长2111.97%。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