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法治日报 广州日报
中国新闻网
今年暑期,全国各地博物馆迎来游客高峰。为了更好地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不少游客选择花钱购买讲解服务。“三分看七分讲”,因博物馆提供的官方讲解服务资源有限,馆外讲解服务大量涌现。
在某种程度上,非馆方讲解弥补了博物馆讲解服务的不足,其中不乏文博爱好者和讲解高手。但是也存在鱼龙混杂、讲解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有的歪曲史实、戏说历史,误导观众;有的大声讲解、长时间占用重要展品通道,扰乱正常的博物馆参观秩序。有专家建议,博物馆馆方应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涉及虚假宣传等违规行为的非馆方讲解服务,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并要求第三方平台下架相关讲解服务商品或视频。还有专家表示,进一步扩充志愿者队伍并加强培训,缓解讲解力量不足的现状,通过更多、更优、更专业的讲解服务,实现正本清源。
调查
电商平台大量出现
第三方讲解
暑期过半,北京市民陈先生已经带着孩子去了多地旅游,当地博物馆都是他们的首要游览目的地。陈先生说,单纯领着参观,就是走马观花,很难触及深入的文化知识,所以通常会选择购买博物馆讲解服务。游览过程中陈先生发现,博物馆好不容易约上了,到现场后往往发现官方讲解员早已被约完,讲解器也被租赁一空。“有时门口会有看起来像导游模样的人,兜售私人讲解服务,感觉不太靠谱,没有尝试过。”陈先生说。
记者调查发现,除博物馆提供的官方讲解服务外,近两年,以博物馆讲解为经营业务的民间文化传播机构大量涌现,五花八门的讲解团穿梭在各大博物馆,还出现了不少以“导游”身份“接单”的个人讲解员。
记者以“博物馆讲解服务”为关键词在某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大量此类商品,涵盖全国各大博物馆。一些省级博物馆中,非官方机构的包团讲解费用则在300元至900元之间,讲解时间为2小时至3小时,节假日价格更高。大多商家表示,如需参观省级博物馆,可以提供订票服务。
除电商平台中有店铺提供博物馆讲解服务外,记者发现,一些不挂靠任何机构、冠以“导游”名号的个人也会在社交平台上“挂团接单”。个人讲解员的收费标准在每人80元至130元,讲解时间通常为2小时至3小时。这些个人讲解员接单有“程序化”流程:社交平台上私信了解、添加个人联系方式、付费报名、现场提供讲解服务。
乱象1
虚假宣传招揽游客 喧哗占位影响秩序
在国家一级博物馆从事多年讲解工作的吴冰(化名)告诉记者,非馆方讲解的预约途径、宣传及付费方式主要有三种:其一,直接展厅拉客。非馆方讲解者在展厅直接询问并招揽生意,多以免费试讲5分钟至10分钟的形式吸引游客,并用现场转账的方式收取费用。其二,依托平台。旅行社和研学机构依托互联网旅行或服务类平台,发布以往展厅讲解的照片、视频和观众反馈,从而招揽游客,并通过网络服务平台收取费用。其三,建立公众号或聊天群。研学机构通过在其公众号或聊天群里发布研学课程,多以名师讲团、精品课程等方式吸引家长群体,并以拼团等形式进行线上收款。
吴冰介绍说,为获取商机,有的非馆方讲解或研学机构还使用虚假内容为其宣传造势,误导家长、学生及其他参观游客,如未经授权使用博物馆官方标志作为宣传材料。“具体做法可能是盗用博物馆讲解员的照片,或者在未经馆方允许的情况下,在其讲解介绍中贴上博物馆馆方讲解的标志,误导观众。我曾遇到过好几次,观众到展厅和我们说预约了馆方讲解,但其实是从第三方平台预约的非馆方讲解。”
此外,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大量的不规范非馆方讲解还会扰乱正常的博物馆参观秩序,影响大部分观众的观展体验。因为非馆方讲解团体往往自带扩音器,不时大声讲解或指引游客,还会较长时间占用重要展品通道,易导致展厅拥堵。
乱象2
讲解质量参差不齐 大量夹杂野史秘闻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目前行业缺乏准入标准,非馆方讲解鱼龙混杂,水平更是参差不齐。
“非馆方讲解内容不规范,存在意识形态风险。为了吸引游客,许多非馆方讲解者在讲解过程中常将考古与盗墓混为一谈,大量穿插未经考证的秘闻、野史等内容,带来不良导向和社会影响。一些研学活动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懂装懂,用价格体现文物的价值等。”吴冰说。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各大博物馆中民间讲解员不少,他们为研学团和旅行团服务,讲解漏洞百出:首都博物馆一个研学团领队把“错金波斯文索耳鬲(lì)炉”读成了“隔炉”。故宫博物院内一些直播自媒体为了流量刻意讲段子,大谈秘闻、野史。
类似的问题,此次受访的多位在国家一级博物馆从事讲解工作的业内人士表示,经常看到有馆外讲解员偷换考古和盗墓的概念,甚至直言“考古和盗墓都是一样的”;还有“晒宝式”讲解,一味强调“这个文物多少钱”“同款拍卖卖了多少钱”,给无价的历史文物贴上价格标签,完全忽视了文物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三重价值。
还有一些馆外讲解员实时直播记录自己在博物馆讲解的内容,并上传至个人短视频平台账号,其中一些博主为了吸引流量,在博物馆讲解中大谈秘闻、传说、野史,很多都未经考证。
比如,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一名为“爱乐游××”的博主在故宫博物院进行直播时,讲解明代历史,将万贞儿称为“一代妖后”,传播没有根据的历史故事。自媒体“大咖说×××”在讲解三星堆文明的青铜树时,配以悬疑音乐,并将文物和《山海经》神话故事以及盗墓小说《盗墓笔记》联系起来,刻意引导观众将三星堆文物与科幻志怪故事相结合。
多地博物馆为“讲解”立规矩
7月9日,国家博物馆发布关于规范馆内讲解秩序的通知,自7月16日起,未经馆方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确因工作需要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的单位,须提前5日提出申请,报备讲解内容、讲解人员、活动流程、安全责任等材料。
早在国家博物馆之前,河南、辽宁、广东等多个省级博物馆就对导游、社会教育机构进馆讲解有明确的管理办法,原则上不允许社会人士在馆内展厅组织开展讲解活动。
博物馆禁止社会讲解曾引起较大争议。早在2018年,市民带朋友参观北京恭王府博物馆,为朋友介绍相关历史知识,结果被工作人员劝阻,当时许多人认为博物馆的做法不妥。恭王府博物馆对此解释,禁止外来讲解员讲解,是为了防止博物馆内游览混乱,以及“野导游”传播错误的历史信息。而制止该市民为朋友讲解,是因为在展厅内讲解的时候声音太大。
完善官方讲解服务
构建多元专业团队
在平衡维持博物馆参观秩序和开放讲解的问题上,已经有一些有益探索。
去年8月,北京市文物局发布关于规范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博物馆讲解服务立规矩。意见明确,社会团体及个人在博物馆内开展讲解服务要经过考核、培训,博物馆将建“白名单”,对考核通过者进行规范管理。在本馆讲解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博物馆可以允许社会团体、个人在馆内开展讲解服务,制定相关管理办法,通过事前培训、备案、事中事后监管,对讲解员、讲解词进行审核把关,规范讲解秩序,确保向观众传播科学、准确、正确的内容和价值观。
智慧化手段也在助力博物馆展品资源更好地传播推广。如今国家博物馆首位数字讲解员“艾雯雯”,已经可以将百万文物珍品讲解倒背如流。据国博新闻传播处介绍,今年下半年,中华文明云展试点项目阶段性成果将会在云端跟观众见面,到时候“艾雯雯”会在数字孪生的云展空间里为观众导览。
有受访律师建议,博物馆馆方应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涉及虚假宣传等违规行为的非馆方讲解服务,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并要求第三方平台下架相关讲解服务商品或视频。若平台置之不理,在收集证据后,请相关部门对平台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和惩处,对违规的旅行社和研学机构起到震慑作用。
作为专业的博物馆讲解人员,吴冰等人还建议扩大队伍,构建多元讲解服务团队。“为保证服务的量与质,建议进一步扩充志愿者队伍并加强培训,缓解讲解力量不足的现状,通过更多、更优、更专业的讲解服务,实现正本清源。”吴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