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清水穿城过 串起榕城美好生活

整治后的流花溪,端午再现龙舟竞渡

入夜后的西湖,是市民纳凉好去处

N海都记者

唐明亮 罗丹凌

马俊杰 文/图

清水穿城过,碧波漾榕城。福州是座山水之城,城区内河139条,总长超过295公里,水域面积超过10.08平方公里,是国内水网平均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福州内河环境曾遭到破坏,城区内涝、水体黑臭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市民生活。

这几年,对于内河的蝶变,福州市民在一个个看得见的变化中,感受到满满的幸福。自2018年以来,福州市先后获评首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中国宜居宜业城市”“十大大美之城”等荣誉。

日前,记者采访了多位“新老福州人”,从他们的生活、工作看榕城内河蝶变,感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州城市内河治理中的生动实践。

“老福州人”:

“家门口的清水与龙舟回来了”

流水潺潺,岸绿景美,流花溪是福州内河治理成效最好的河道之一。端午节前夕,紧邻流花溪的高宅村热闹不已,村民们为“家门口”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舟赛忙活着。

“老福州人”高居西告诉记者,流花溪作为高宅村家门口的清水,养育着一代代高宅人,“溪内洗米、捞鱼虾、赛龙舟,都是我们儿时的美好记忆,特别是传承了数百年的端午赛龙舟,非常热闹”。

“这样家门口的惬意场景,也曾一度‘停’了十年,只能到乌龙江去‘过渡’。”高居西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流花溪曾出现污水直排入河、违章建筑侵占河道等现象,“原来溪内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却因河道被占、被埋,不仅水质恶化,黑臭现象严重,村民连窗户都不敢开了,龙舟也划不动了”。

可谁承想,这几年,经过内河治理,流花溪水质不仅恢复往日清澈,沿岸造景还比以前更好,成了市民休憩、娱乐、健身、游玩的景观河。

流花溪之变,仅是福州内河蝶变的一个缩影。2016年下半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坚持“系统综合、生态自然、标本兼治”三大理念,打响了内河水系综合治理攻坚战。在“一千零一夜”的全域施治中,城区内河经历了干塘清淤、全面截污、生态补水等全套“手术”,重新焕发新颜。如今,蜿蜒的内河正串起福州人的幸福生活。

内河保洁员:

“半筐落叶见证内河蝶变”

水体整治“三分建七分管”,如何才能长久实现水清岸绿?

福州率先组建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整合建设、水利、城管等部门涉水职能,变“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水”,实现统一调度、协同发力。同时,建立并完善了内河名录制度,每条内河不仅有自己的“身份证”,还配备了“政府河长”“企业河长”。2021年,福州还建立了“民间河长”机制,并推出内河违法事件“随手拍”首报奖励机制,鼓励市民成为内河的“巡查员”“监督员”“联络员”。去年,福州还延伸“河长日”内涵,首次启动“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

一系列的配套举措,回馈给福州人的是源源不断的清水。从光明港到晋安河,从事20多年河道保洁工作的罗祥英,也是福州内河变迁的亲历者之一。1998年,她和丈夫从湖北洪湖老家来到福州,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河道保洁。当时,庞大的垃圾量和恶臭,曾让夫妻俩一度想放弃这份工作。

“过去河道垃圾多,每天打捞数千斤是常有的事情,非常臭,让人作呕。”罗祥英说,她的工作量就是福州内河变化的最好见证,这几年,随着内河环境变好,她的工作越来越轻松,一天下来打捞量也不过是半筐落叶,“一边干活一边看景,十分美好”。

“新福州人”:

“宜居是定居福州的最好理由”

“七溜八溜,不离福州。”持久的治水、护水,也让“水城”福州越发宜居。

来自河南的“00后”彭诗露,今年准备定居福州。作为福州本地高校的一名外地学子,经过4年对福州的“考察”,她越来越喜欢这个城市,特别是去年参加“好年华 聚福州”研学活动夜游闽江后,更是被闽江夜景深深震撼,“来了就不想走了”。

辽宁人石琦琦是前年暑期参加“好年华 聚福州”引才活动的一员。她说,那段暑期实习经历,让她更加喜欢上了福州这座城市,“文化底蕴深,就业帮扶政策实,还有山环水绕、树木常青的生活环境,希望更多同龄人留在榕城,一起追风逐梦”。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