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文/图
南北朝“阮咸”乐器砖、清代手抄工尺谱与指谱……近日,“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南音藏品展”在泉州市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开幕,近百件各式各样的南音主题展品亮相,吸引诸多对南音感兴趣的市民游客前往参观。8月15日,记者来此探访展览。
珍贵藏品呈现南音历史和文化脉络
8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刺桐艺术馆,一走进展馆内就见到,展厅中央一面白墙两侧挂着一张张老黑胶唱片,有清末龙标黑胶唱片,1957年南音《恍惚残春》马香缎、陈玉秀演唱的唱片等,其他墙面上,则展示有泉州市1981年元宵南音会唱老照片一组、上世纪90年代泉州南音社团照片,以及清末“玉环”琵琶、洞箫、三弦、二弦、清末拍板等南音乐器,满满的南音元素扑面而来。
展厅两侧展柜则陈列着一件件与南音相关的藏品、实物拓片、珍贵资料,有清末手抄《御前清客指谱集》、清末手抄工尺谱、泉城吴记《御前清客》手抄工尺谱、民国菲律宾王彬街亚洲戏院“桑林阳春社”南音《天宝图》宣传单等,还有清末民初木雕戏神等。
其中,一套民国元年的《泉南指谱重编》是福建南音曲谱集,简称《泉南指谱》,它的唱名、板眼、节拍、衬字、字音、字义的标记都和近代流行的工尺谱不同,必须熟悉这一部分才能阅读本曲谱。这是较早的南音谱集,其选曲、分类、订谱、注音及附说等均甚精审,为学习及研究南音者所珍视。
展厅内最为珍贵的一件展品,是南北朝“阮咸”乐器砖。据介绍,这件乐器砖于2006至2007年间,在南安丰州皇冠山古墓群首次发现,上面刻有古乐器“阮咸”图案,以及一块“吹拉弹唱”画像砖,对研究泉州的乐器史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阮咸”向南传播的路线提供了重要物证。
“泉州南音是泉州文化的代表,这场展览将南音悠久历史和文化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大家对南音有了更深入了解。”南音爱好者张女士分享她的观后感受。
一展了解“中国音乐的活化石”
南音是历代积淀、多元形成的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是两汉、晋唐和两宋等朝代一次又一次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带入晋江流域,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音乐史家从音乐名称、演奏形式、乐器遗制、曲目内涵和记谱方法等反溯历史,认为南音是“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南唐顾闳中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即可印证。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南音延续着汉唐以来中国音乐的血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亦是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
“闽南人因为有了南音,生活充满了文艺气息,以前我们唱南音、听南音,今天我们来看南音、读南音,看南音的资料、曲谱、器物、文献和照片,读南音的历史和人物。”泉州市收藏家协会主席陈华平说道。此次展览呈现的展品,是收藏家通过多年的收集、保护、整理和研究,提供的大量藏品、实物拓片、珍贵资料等实物展品。“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呈现给市民朋友,希望通过展览,展示南音无穷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南音的文化。”
记者获悉,此次展览是鲤城区鲤艺知夏——“文艺两新”艺术季系列活动之一,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展出时间为上午9时30分至11时30分,下午2时30分至4时30分,每逢周一闭馆,感兴趣的市民朋友可前往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