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护潮漫鸟飞

“生态日”刚过,但生态教育不只是一天的事,记者带你探访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

孩子们正在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里参观

N海都记者 吴雪薇/文 毛朝青/图

坐落于福州市长乐区的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是不少福州人周末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也是重要的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刚刚过去,但生态教育不只是一天的事,海都记者带你走进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感受馆内的自然教育和精彩研学体验。

人与湿地和谐共生

记者来到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时,恰逢保护区管理处主办的“2023年闽江河口湿地‘全国生态日’科普宣教活动”在馆内开展,大小朋友们听着领队老师的耐心讲解,“我们先参观博物馆,然后再出去野外实地观鸟,好不好?”“好!”大厅中充满了小朋友们雀跃的笑闹声。

记者在馆内看到,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分为上下两层,有“走进闽江河口湿地”“闽江溯源”“湿地与水鸟”“湿地与人类”“湿地科研与保护”等多个介绍主题,从闽江河口湿地的地理、生态、生物、环境、科研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科普展示。进入展区,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模拟的湿地环境,随后便沿着参观动线展开了湿地状况与动植物的介绍,标本展示、模型展示、AR互动、全息投影、生态缸……有着极强的互动与可玩性。

在重视与推广生态科普之外,博物馆及其背后的自然保护区在促进人与湿地环境和谐共生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

据了解,闽江河口湿地总保护面积达2381.85公顷,包括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是4A级景区,自然希望进一步开发旅游建设,但过多的人流对于自然保护区而言,却会影响湿地生态,惊扰生物栖息,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同时,祖祖辈辈生活在湿地周边的居民,利用湿地进行水产养殖,但湿地栖息的鸟类会叼走居民的鱼苗,给居民带来经济损失;20世纪70年代前后,当地的居民也曾大量使用捕鸟网猎捕水鸟,危及湿地生态,进而引发人与自然的冲突。

自然保护区与湿地公园建立后,便着手在缓解人与自然的冲突方面进行宣传与工作。“我们进村宣传,进校宣传,提高大家的生态保护意识。”博物馆讲解员陈雅容介绍,“另一方面,环境好了,鸟儿多了,景区的知名度上升,也就带动了周边产业,提高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湿地研究虽苦也有趣

在博物馆生态活动日的现场,记者还遇见了在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站进行驻站研究的老师与同学们,他们是分别来自福州大学与福建师范大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

现场带队老师向记者介绍,借由“8·15全国生态日”活动的契机,由来自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系的罗敏教授牵头,在博物馆一楼大厅组织了一个名为“奔山赴海 碳索未来——滨海湿地蓝碳保护科普活动”的小小展览,向市民展示研究团队有关湿地中的碳的研究。

“我们希望大家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对‘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上,而同样知道河口或滨海湿地在‘固碳’方面也有着很高的效率。”这位老师表示,驻站的研究团队有十四五个老师与五六十个研究生,每周都有人根据需求,持续驻站进行观测实验。“有时在野外呆一天,有时要在野外连续驻扎很久,根据研究需求进行采样等。”

团队研究生范天宁表示,比起辛苦,她更感觉到湿地研究的有趣:“接触这些湿地植物,把它们带回实验室,陪伴它们一路变化成长,这实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