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七夕将至,牛郎和织女即将通过鹊桥开始一年一度的约会。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和七夕深度绑定,逐步演变成了当下最为流行的中国“情人节”。但可能不少正在热恋当中的年轻男女并不了解,其实七夕节最初诞生时,和爱情没有关系。今天的《史话》就来了解七夕节的那些“冷知识”。
七夕不“晒”恩爱晒衣服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七夕节被普遍认为始于汉代。但把时间调回到2000多年前,七月初七这一天,被拿出来“晒”的绝不是男女恩爱,而是“经书及衣裳”。“曝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这是《四民月令》中关于七夕节习俗的记载。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轶事。其中提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七月七日这天,东晋名士郝隆跑到太阳底下躺着,当别人问起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时,郝隆来了一句“我晒书”,暗戳戳秀了一番自己的学识。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是阮氏家族的一员,家中富贵有余。在七夕节这天,其家中庭院内晒的衣物都是绫罗绸缎。而本身就不喜于这种事情的阮咸则很淡定地拿竹竿挑着一件旧衣服来晒,别人看了特别好奇,他却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意思是“我还不能免除世俗之情,姑且这样做做罢了”。
牛郎织女只是后来的“晚辈”
古时候,人们更喜欢把“七夕节”叫作“乞巧节”,古代妇女们才是这个节日的主角。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副研究馆员艾露露介绍:“流传很广的《西京杂记》(据传是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中就有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这句话反映的就是当时的人们会在七月初七这一天向织女祈求巧艺,所以,最初“七夕节”更多是被称为“乞巧节”。
“综合来看,早期的乞巧节主要围绕祭祀、祈福、祈子、祈求巧艺的主题展开。”艾露露表示,古代妇女祭祀的是“织女星”。“这天晚上,妇人们会聚集在庭院里,设供桌摆瓜果,开展‘穿七孔针’之类的活动。”艾露露提到,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七夕节都是以女性为主导,“这在汉族传统节庆活动中是不多见的”。
早期的乞巧节源于古人的星象崇拜(七月织女星、八月牵牛星),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加入进来大约在西晋时期,也是从这之后开始逐渐成为七夕节的核心和灵魂。“这一结合彻底改变了七夕节的基本习俗与文化内涵。”艾露露说。
乞巧习俗中“女红”站C位
古人到底是怎么过七夕节的?这个问题可以在传世名画《乞巧图》中找到答案。在这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名作中,明朝著名画家仇英通过长卷的形式很好地展现了当年宫廷里过七夕的盛况。
“这幅画的艺术性非常强。大家稍加留意就能发现,它对当时庭院的布置,仕女们不同的衣着、表情刻画都极为生动。”艾露露说,整个庭院烛火通明,仕女们有忙着准备茶点、花果的,有聚在一起写字、聊天的,穿针乞巧和祭拜活动自然在画面里也有。
值得注意的是,诸多细节显示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更多是和技艺有关,比如穿针乞巧、投针验巧都是。穿针乞巧就是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七孔针,在月光下连续穿针引线,成功就称为“得巧”,寓意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
而明清两代盛行的投针验巧则是,在七月初七,取一碗水在太阳下暴晒,再将缝衣针轻轻放在水面,针不会下沉,水底如出现笔直的针影,即“乞巧”失败,如果出现各种形状的针影,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就是“得巧”。这些乞巧习俗都是古代女子为了祈求织女保佑她们心灵手巧、女红(gōng)精湛、福泽绵长。
据介绍,这里的女红指的是古代妇女所从事的纺织、刺绣等针黹(zhǐ)技艺。女红的主要产出就是织绣配饰,它包含了荷包、香囊、扇套、表袋等可以佩戴在腰间的织绣小饰件。目前三峡博物馆馆藏、出自故宫博物院的清代“黄缎钉绫片‘蝠寿’活计”“蓝缎绣花蝶活计”就是女红的典型代表。
福州人七夕“分豆结缘”
与西方情人节爱人之间互赠巧克力不同,七夕这天,福州有着“分豆结缘”这一独具“闽都”特色的习俗。据传,“分豆结缘”与清乾隆年间的福州太守李拔有关,他提倡广种蚕豆,而蚕豆的收成时间恰好在七夕前。
福州话中称蚕豆为“田豆”,“田”与“缠”谐音,所以老福州人将煮或炒的熟蚕豆分赠邻里、亲友等,寓意把爱情、友情缠得紧紧的。于是,七夕节的晚上,福州家家户户都会煮上蚕豆,与邻里互相馈赠,促使家人和顺、邻里和睦。平日里,小孩、邻里之间难免会闹些矛盾,在七夕这天将蚕豆一分,积怨便烟消云散了。如今还有不少福州人家仍保留着七夕煮蚕豆赠邻里的美好习俗。
除了分赠蚕豆以外,在古时的福州城,“比巧”同样也是重头戏。待字闺中的女孩子们通过穿针比赛来看谁最心灵手巧。在香案上摆上水果、香炉、鲜花,女儿家围坐一团,手持银针和丝线,借助月光,穿针引线,将线快速穿过针孔者便是“巧”。
外国人也对七夕节着迷
时过境迁,七夕节这个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也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着迷和向往。新华社曾报道来自赞比亚的河北工业大学留学生赛丽亚与中国七夕节之间的故事。
赛丽亚发现,在中国的七夕这天,许多年轻姑娘会送给心上人自己手工制作的小饰品,还会穿上自己制作或加工的传统服装来欢度这个节日,这令她感到“浪漫而美妙”。当她了解到七夕节又被称作“乞巧节”,包含中国女性祈祷自己心灵手巧的含义时更加兴奋起来:“如果在这个节日用双手制作送给心上人的礼物,听起来也太酷了!”
在中国留学的赛丽亚觉得,在传统节日中,中国人对爱人、亲人、朋友表达出的尊重和热爱很令她动容。“中国人很在意与自己的家人待在一起,这种团结亲密的关系让我非常羡慕。”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上游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