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董加固 杨江参 文/图
古街,是一瓶陈年的佳酿,随着时光的流逝,历久弥香;古街,是一首老歌,在我们的耳边唱响,耐人寻味;古街,是一种记忆,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乡愁。在泉州市永春县湖洋镇有这样一条古街,它不长,只有几百米,却写满了光阴的故事,承载着浓浓的乡愁与儿时的美好回忆。近日,海都记者来到湖洋镇,漫步仙溪古街,探寻悠悠乡愁。
古街古香古色
浸润着童年记忆
仙溪古街,又称仙溪街,因边上有一条叫仙溪的溪水而得名。仙溪,又名介福溪,发源于介福乡龙津,流经介福乡龙津、福东、吴田、烟雾潭、湖洋镇溪东、溪西,在龙山汇入湖洋溪,是湖洋四大水系之一。这条清莹的溪水流入湖洋境内,把一块宝地分成东西两半,东边为溪东,西边为溪西。潺潺仙溪水蜿蜒柔美,滋养着溪两岸的村民,也把溪东这个不大的村子梳洗得柔媚而清澈,古街就在溪东村上,成为当地的主要标志。
跟随着溪东村村委会副主任郑友余的脚步,我们来到古街上。典型的闽南式骑楼建筑完好无损地屹立于道路两旁,这些房子已经有百年历史,一楼是廊柱式,二楼是栏栅式的窗台。廊柱、窗枋、砖瓦等结构修旧如旧、复古如古地跃入眼帘,让人仿佛一脚跨越了百年,和历史撞个满怀。
随意打开一扇木门或是一扇窗户,便如同打开一坛陈年的老酒,散发着浓烈甘醇的香味。穿梭于古街两旁的走廊,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供销社、五金商店、小吃店、理发店、茶叶店、老药店……让人不由地生出一种亲切温馨感。古朴的廊柱、立面的墙体、古香古色的窗楣门枋随处可见,古风浓郁而又富有现代韵味的沿街景观,让人体验到了优雅的古韵和艺术的美感。
仙溪畔的古树曾见证古街繁华。据村里的老人说,古街已有上百年历史,这里原来是土路,后来是石头路,再后来是柏油路,到现在则成了水泥路。郑友余介绍,古街曾是仙溪这个村居最热闹的地方,也浸润着很多人童年美好的记忆。
古街两旁的骑楼下有卖各种东西的店铺,特别是小吃店。食品架上的糖果花生,小摊里的炸油条、葱油饼、春卷等,令人垂涎三尺,花上几分钱,过一把嘴瘾,别提有多快乐。古街两旁的小巷也成了那时孩子们捉迷藏、滚铁环、玩烟壳的好场所,那笑声在古楼间此起彼伏。
最让人难忘的,当属仙溪人民会场。那时这里常常播放《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上甘岭》《木棉袈裟》等电影,成了不少人儿时的精神殿堂。
凝聚爱国华侨心血
古街将焕发新活力
仙溪古街还是不少华人华侨的乡愁记忆。郑友余告诉记者,清末民国初年,由于社会动荡,许多仙溪人选择漂洋过海到南洋,开启了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历程。通过勤劳致富后,这些侨亲仍不忘家国亲人。当时,溪东、溪西、龙山的华侨出资建造了仙溪古街三分之二以上的骑楼。也因此,这些木石结构的砖柱骑楼除了闽南特色,还有南洋风情。“这里的一窗一棂,一砖一瓦,可以说都凝聚着爱国华侨浓浓的心血。”郑友余说。
战争时期,爱国华侨用实际行动支持爱国救亡运动,捐钱捐物,甚至直接参加了革命战争。郑仕照等人就在南洋参加抗日救国,抗日战争后更是回到家乡参与了解放战争。和平时期,侨亲们心系桑梓,热心教育等公益事业,仙溪族会华侨活动中心求宪堂至今仍屹立于仙溪桥头北边。侨亲们于1987年成立仙溪郑氏奖学金,30多年来资助了不少贫困学生,并奖励一批批优秀学生。如今,侨亲们每次回家,都会到古街走走,到求宪堂坐坐,甚至住上一晚,尽管简陋,却有浓浓的乡愁味道。
漫步古街,有一个“古街37号店”值得去逛逛,这里是仙溪党支部旧址。1949年,郑仕照、郑纪明等人在此建立地下党组织仙溪党支部,开展地下革命活动。这里见证着湖洋解放前的风起云涌,迎来了革命胜利的曙光。曾担任溪东村党支部书记的郑招勇感慨地说,他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讲起这段烽火岁月,也因此打小就有了革命的情感和英雄的情结,加上许多革命电影和红歌的熏陶,他长大后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当兵,到军营磨炼自己,这也成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近年来,由于公路的拓宽,老街两侧不少房子的廊柱被拆除,加上年久失修导致建筑墙体剥落、砖瓦损蚀,风雨沧桑下的古街也显得老态龙钟。所幸,镇村两委在上级部门的关怀下,在有识之士的支持下,保留古街原有建筑风貌,恢复古街原有业态及场景,仙溪古街的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一条古朴典雅、融合时代特色的古街,像一幅如诗画卷般徐徐展开。
在仙溪桥头,有一栋南洋风格的骑楼。一位嫁到当地60多年,如今年过八旬的老阿嫲告诉记者,这栋骑楼是她丈夫的祖辈建的,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房子原来多是木头结构,后来有些地方改倒上水泥板。”阿嫲告诉记者,她的丈夫有5个兄弟,有4个都去了南洋。现在,只留下她在家看守这偌大的骑楼。这栋骑楼共有5个沿街店面,记者在阿嫲家的沿街店铺屋顶看到了那年倒板时留下的报纸,上面的日期依旧清晰可见。
“我们将租下阿嫲的店面打造成侨批(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馆,唤醒海丝乡愁记忆。侨批记录的既是一部南洋华侨移民史,牵动着老一辈华人华侨的回忆和情感,也是一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郑友余介绍,未来,他们将进一步丰富古街业态,增强乡愁韵味,激发古街新活力。
仙溪桥下长流水,古街悠悠情满楼。历经风霜颜未改,依旧繁华入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