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闽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隐秘角落里 暴戾情绪在发酵

记者调查“网络厕所”发现,充斥着负能量和侮辱性发言;专家表示,需要公权力、平台和用户多方合作共治

N海都见习记者 林雅璇

在COS自己喜爱的游戏角色“查理曼”,并将一组照片发到微博上后,COS玩家小响(化名)被陌生网友“挂厕”并遭到群嘲,这让小响决定退出微博。

7月7日,国家互联网办公室起草了《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拟规定:“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名义发布导向不良等内容的话题板块和群组账号。”8月15日,央媒发文批判“网络厕所”臭气熏天,文中提到的几个厕所号也都在近期被封禁。

那么,“挂厕”是什么?“网络厕所”又是如何产生的?对于这种行为又该如何整治?记者进行了调查了解。

发言充满戾气 不乏侮辱性词汇

所谓“挂厕”,存在于游戏圈、二次元、COS等小众圈子里,是指当事人照片、行为或言论被网友投稿至社交平台的“厕所号”。“厕所号”此前多命名为“×××隔空喊话bot”,粉丝可私信投稿,该账号再将投稿以匿名形式发出。这些账号也因为其匿名性、情绪性而被称为“网络厕所”。喜欢向“网络厕所”投稿的人则自称为“厕妹”、“厕弟”。

来自广东的小响是名大学生,他告诉记者,被“挂厕”对于大部分COSER(角色扮演者)来说是家常便饭。8月17日,记者进入微博COS超话,搜索“投厕”“挂人”等词语后,许多充满戾气的帖子映入眼帘。“真的被线虫吓晕,干什么不好非来蹭COS,我家狗都比你们要脸”“发照片被骂还说自己抑郁,我真的恶心死了”……网友们随心所欲地对COSER们评头论足,其中不乏使用羞辱性词汇,被“挂厕”的当事人照片及社交账号几乎都毫无遮挡地暴露在公共网络空间。

绘画圈、二手市场出物圈等也是“挂厕”重灾区。画师画得不好、卖家卖出的二手物品有瑕疵,都有可能被“挂”。茶茶(化名)是一名高三艺考生,她说:“不敢在有人认识我的地方发东西,画也好手工也好,总感觉会被指指点点,然后下一秒出现在某个‘厕’的投稿里。”

与暴戾情绪一同发酵的,是网络暴力。记者调查发现,众多肆无忌惮的发泄性言论,使得“网络厕所”变成一个暴力聚集地,很多人会把自己看不惯的网络发言或行为截图投稿到相关“厕所”,配以阴阳怪气的情绪化文字,评论区便会充满各式各样的附和与嘲讽。而从较为稚气的发帖语气、涉及校园生活的自述部分可以推断,投稿的大多数是未成年少女。

规避关键字审查 “厕所号”更隐蔽

17日,记者在微博上直接搜索“隔空喊话bot”已经无法显示任何相关信息。

一位热心的“二次元”网友小禾(化名)告诉记者,随着近期许多粉丝量大的“隔空喊话bot”陆续被封禁,“厕妹”们多在“圆角超话”里活动,并开设新的“网络厕所”,“圆角”一词在“网络厕所”中表示交友互动。

记者进入后,发现了更多类型的“厕所”:友情厕、电影厕、摄影厕、情侣厕……许多发帖人表示,为了给新开设的“厕所”增加热度,“不审稿什么都能发”。当记者进入圈子后,才逐渐摸索出规律:许多粉丝量高达几十万的“网红厕所”,网名都取为“×××检验鉴定中心”、“×××事务所bot”、“×××养殖基地”等,以此规避关键字审查与搜索。“这些厕所号大多还会在主页个人简介上打上‘镇魂’的标签,这样就不会被搜索到。”小禾补充道。

多方合作共治 建构清朗网络空间

“网络厕所”是如何产生的?海都记者采访了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刘大为,他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新媒体信息生产机制的特征;二是现代转型过程中责任感和规则意识匮乏。

刘大为表示,新媒体发展带来了两个显著的后果:一方面赋予了正义善良之士仗义执言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给了有心之人造谣诽谤的平台。并且,由于新媒体即时性和匿名性的传播特点,以及大数据推送的加持,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日益严重,助推了情绪先行的发言特征。从机制上,使得“网络厕所”在各个小众圈层中流行开来。

其次,就是用户心理问题。“人们为什么会对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随意污蔑造谣、诽谤辱骂?许多口出污言的人不仅不认为自己在施暴,甚至自认为是在秉持正义,维护道德秩序。”刘大为认为,最近十来年在智能手机等相关技术的加持下,大量并不具有陌生人社交基本经验和规则的人手持键盘。实质上,这是一种“文化迟滞”现象,即熟人社会社交文化直接进入到了匿名化的陌生人社交社会,后者所需要的人际交往规则和文化尚未生成,于是才有了将现实生活中的压抑和负面情绪一股脑倾倒在了网络空间。

最后,刘大为总结道,“网络厕所”的本质是新媒体时代信息生产方式的副产品,是一种社会转型的阶段性现象,具有客观性和系统性,很难完全杜绝,只能逐渐消减。“完善网络发言的权责划分,提升对产生严重后果的言论进行追责的技术能力,培育新的网络社交文化等,如此在公权力、平台和用户多方合作共治之下,方能建构出一个清朗的网络言论环境。”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