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田米 文/图
堆剪,是闽南传统建筑中常见的装饰艺术,将彩瓷碗、陶罐、花瓶等作为主要材料,根据需要,用特制的工具剪钳进行修剪,拼接、堆叠成各种形状的图案、雕塑,镶嵌于府庙殿堂之堂面、屋顶、翘角及墙面等处,在闽南的祖厝、宗祠、庙宇尤为盛行。
这门本来依附于传统建筑之上的手工艺术,经过老工匠林明芳的创新与努力,变成一幅幅清新艳丽的家居装饰画,让大家零距离触摸到传统非遗文化的美。
钻研创新,坚守43年仍热爱如初
林明芳,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东莲村人,出生于1962年,幼年时即爱好美术绘画,整天到处涂鸦。1980年开始专心学习钻研闽南侨建及古建筑的工艺美术装饰技艺,现为闽南传统古建筑堆剪非遗传承人。
林明芳自1980年开始从事堆剪工作,至今已43年了。年轻的时候,他就爱学习、勤钻研。1987年,林明芳到晋江深沪一座宫庙制作堆剪时,发现海边渔村空气咸湿,导致当地建筑所用的钢铁制品锈蚀严重、寿命短。而当时因为受环境条件限制,只能采用铁质的骨架来制作堆剪,看着前辈们的艺术佳作在室外屋面经过长年累月风吹日晒雨淋后出现锈蚀,他非常痛心。
为使堆剪作品能够长期保存下去,林明芳决心对材料进行改革。经过一番探索,他发现可以用铜材质品替代传统的钢筋铁线。虽然铜材料较贵,但堆剪作品能长久保留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之后林明芳所制作的造脊、堆剪作品,全部采用铜质材料来制作骨架,大大延长了堆剪作品的寿命。
画画功底,从小人书积累
林明芳在五六岁的时候,特别爱看小人书,走到哪里看到哪里,还会模仿小人书画画。林明芳说,以前最喜欢逛的是新华书店,就想看画本,有时候在洛阳街看到小人书就买回家,边看边画,而画画也为他日后从事堆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所堆剪制作出来的龙、凤、麒麟等头部,从正面和背面观看都是一样美,这样雕制难度比较大,需要有三维的空间感知能力,且不仅造型要好,线条要优美,颜色的搭配也很重要,把各种鲜艳的瓷片糅合在一起,既不显俗气,又要有空间感,非常挑战技术。”林明芳说。
林明芳说,在做堆剪之前,会将彩色瓷碗敲破,再用特制的铁钳修剪成制图所需的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瓷片,再用糖水壳灰粘贴安装在根据设计稿堆雕出来的坯模上,这是制作剪瓷片的核心环节。在剪瓷操作时纯手工且全凭感觉,按照不同瓷料材质厚薄控制力度,新手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慢慢磨炼,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
虽然以往堆剪作品只是存在于寺院庙宇和宗祠、古厝的屋脊门面上,但为了让社会大众更贴近了解这门传承了数百年的堆剪民间工艺,同时也是为了能够将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林明芳在洛阳镇老家开办了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以及古建筑堆剪非遗传习所,进行授徒传承工作。